“十三五”时期我省气象大数据出炉 3个基本站获世界百年气象站认定

揭秘大樱桃等辽宁好贺“气候基因”

辽沈晚报 2020年12月04日

全省建设160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站网密度达到9.6公里,暴雨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全省平均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到92.2%,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69分钟,营口、沈阳和大连3个基本站获世界百年气象站认定,熊岳基本站获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

昨日,辽宁省气象局发布“十三五”期间的气象数据,我省气象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为“十四五”气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送预警短信1.86亿条

“十三五”时期,省气象局向应急部门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短信1.86亿条,为“十二五”时期的3.8倍。有效应对2017年岫岩特大暴雨、2018年历史罕见高温、2019年“利奇马”台风、2020年台风“三连击”,圆满完成了沈阳棋盘山林火、本溪思山岭铁矿事故气象应急保障。气象灾害损失占GDP比例由“十二五”时期的0.44%下降到“十三五”时期的0.31%。全省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防雷装置定期检测覆盖率达到100%。

大樱桃、南国梨

注入气象元素

同时,省气象局开展了“直通式”智慧农业服务,编制500余项气象服务指标,保障粮食安全,致力打造辽宁气候好产品,开展大樱桃、南果梨、小米等15种农作物气候品质评价,为辽宁农产品品质赋能。

据了解,气候品质评价可以详细呈现农作物种植气候环境评价资料,在这之前,气象局会组织业务人员多次深入农作物种植基地对其生长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的生长技术规程进行跟踪,比如设定大樱桃等农作物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建立气候品质评价模型,最后得出评价等级,这为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注入新的气象科技元素。

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气象保障,人工增雨(雪)作业保护面积覆盖全省,人工防雹作业年均保护面积达到1.1万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增加降水115亿立方米。开展沈阳垃圾发电厂、盘锦海港化工泊位等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推进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建1605个气象观测站

建设160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站网密度达到9.6公里,地面气象观测全部实现自动化;建设3部风廓线雷达、2部地波雷达、2部移动式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移动式风廓线雷达和63个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GPS/MET)站,4个雾霾天气探空观测站;建设全省52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和8座测风塔。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在全国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营口、沈阳和大连3个基本站获世界百年气象站认定,熊岳基本站获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

预警时间提至69分钟

气象预报预警体系日趋完善,最小时空分辨率达到1小时3公里,预报可用时效72小时,完善了海洋、环境专业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建成0-30天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并实现业务化运行,预报要素含9 种气象要素、13 类灾害性天气,预报最小时空分辨率分别达到1小时、1公里,区域性暴雨无漏报。

建立了延伸期-月-季的精细化网格气候预测业务。完善精细到县和乡镇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暴雨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十三五”期间,全省24小时晴雨(雪)、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1.2%和84.2%,较“十二五”末提高0.3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全省平均气象灾害预警准确率达到了92.2%,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69分钟,降水、气温平均月预测评分较“十二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

信息采集传输达分钟级

自动气象站信息采集和传输达到分钟级;雷达探测信息达到6分钟体扫,实现雷达基数据流传输;卫星数据5分钟落地。初步形成“数算一体”的能力,有效支撑我省未来“云+端”的气象业务发展

另外,我省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日趋完善,完善6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和盘锦国家气候观象台,建成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和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

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