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潍飞翔

辽沈晚报 2020年12月02日

□肖克凡

起初,那只是蓝天而已,或明亮的湛蓝,或浓厚的深蓝,总之,蓝得博大无比,蓝得遥无边际,蓝得令人疑惑不已。于是,远在两千多年前,那位庄周先生仰望苍穹发出如此探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是古代哲人发自内心的思考:“这天空的深蓝色,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遥远无涯而看不清楚它原本质地呢? ”

庄子观望天象有所感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他认为那蒸腾的雾气,那飞荡的尘烟,乃是生物气息相互吹拂。他还认为那只由鲲而鹏的大鸟,背负青天飞行千里,一路俯瞰茫茫大地,如同人们抬头仰望天空那样。这是天与地的对视。

于是,华夏子民世世代代仰望天空。蓝天遥不可及,愈发令人向往,传说有了列子的“御风飞行” ,追求“无所待”的至高境界。然而,凡夫俗子向往蓝天渴望飞翔,却是无以实现的梦想。纵然登天无梯,神州先民们仍然心系蓝天。一旦常怀梦想,人类便有了渐高渐远的求索。

曾有古代典籍《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据传墨子在鲁山制作木鸢,鲁山在今潍坊境内。木鸢就是木质风筝。墨子制作的木鸢仅仅飞翔一日便告失败,毕竟属于古代风筝发轫之作,可以认为是华夏风筝的先祖。另有古代典籍《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看来古代风筝的起源还和能工巧匠鲁班有关。

无论木鹊木鹰木鸢,华夏风筝从木制改为纸质,几经演变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从此,那浩瀚无垠的蓝天里,增添了许多自由飞翔的小精灵。那风筝借助风力摇头摆尾气完神足,颇有点染白云包揽青天的气象。

“春日放鸢,引线而上” ,一根细弦放飞天边翱翔的风筝,仿佛也将蓝天系在手中。这众人争相放飞纸鸢的景象,首先出现在名叫“潍”的地方。

潍者,水也。 《前汉·地理志》 :“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北至都昌县,入海。 ”依《说文》释“潍” ,本义指从山顶向四面流下的条条溪流。潍水得名可能缘于古时箕屋山顶有天池,每逢大雨天池溢出多道水头,争相奔流下山形成多维景象,宛若道道银练沿山坡倾泻而下,其水势雄浑浩荡蔚为壮观。

一个潍字,生动而传神地显现多道水头倾泻下山,形似银练接地连天,气势恢宏。然而这个以潍命名的地方,却另有一番连接天地的盛大景象,这便是春季放飞风筝的场面。

好风凭借力,送汝上青天。此时凡夫俗子们放飞风筝,等于将蓝天白云牵在手中,那心情俨然成为打通天地间的使者。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风筝,成了蓝天之下的活物,实现了凡夫俗子们连接天地的人生梦想。

齐鲁大地的风筝自宋代起流行于民间,有明以来不断发展。时至清朝中叶潍县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而且形成有别于“南鹞”的“北鸢”风格。北鸢代表作,理应首推潍县风筝。

一时间,潍坊风筝走向世界,成了代表纸鸢文化的“风筝之都” 。风筝无疑成为潍坊的象征,每年潍坊风筝节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欢天喜地来到风筝故乡,携手同在蓝天下。

放飞希望,追逐梦想,有潍飞翔,天高地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