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先生在给大家讲解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受访者供图
18年,他接触过的感染者和高危人群达上千例,有40多岁的白领、女博士生、16岁的未成年人,他说,“遇到感染者,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及时帮他们救治。”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从事18年公益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沈阳社会工作者马先生,他说,“我见证了数百例感染者步入生活的正轨,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今后,还会在防艾路上一往无前。”
男子微信里“潜伏”多年 病情发作向“好友”求助
马先生从2002年开始从事艾滋病预防相关工作,主要对高危人群开展预防和关爱工作。
很多感染者的情况让马先生印象深刻,但近期的一名感染者让他颇为感慨。这名男子40多岁,工作不错。今年10月份,一名男子主动联系他,马先生回忆,“五六年前他看到过我们组织的活动,就加了志愿者的微信,这次病情发作,直接通过志愿者联系到我。”第一次通话,男子和马先生聊了2个小时,“五六年前,他发生高风险行为后,一直忐忑不安,但他一直不敢面对,加上身体并没有表现出异常,就一直在微信里‘潜伏’。这次发病了,他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说孩子还小,他一定要活下去……”
马先生和这名男子约在一家面馆见面,“当时他脸上全是皮癣,十分严重,为顾及他的心理,我硬是把一碗面吃下去了。”
考虑到这名男子的病情特别严重,马先生及时帮他联系到一家医院,“10多天后,我收到他感谢的信息说,现在身体正在逐渐恢复,治疗的效果还不错。”
这只是马先生接触到的其中一个例子,“一般我不主动频繁地和对方联系,以免给对方造成压力,但他们有需要联系我,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这些年,马先生接触到的感染者和高危人群,也不乏有一些成为好朋友,他们时常在微信上聊天,“但我从不给点赞,担心互相熟知的人都是我的微信好友,我点赞后大家都看到了,会给一些感染者带来心理压力。”
不少感染者
对防艾知识了解甚少
日常工作中,马先生接触到的感染者男性居多,“感染人群更趋年轻化,我接触过的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这都是防艾知识缺乏导致的。”
他感叹,不仅初中生、高中生缺乏防艾知识,也有不少高学历人群对此了解得不深入。马先生讲述了一个博士的案例。一名女博士在入职体检时发现携带了艾滋病毒,除了感到五雷轰顶外,她也非常疑惑,“从不去公园、酒吧、夜店等场所,而且只有一个男朋友……”
“这就是知识的缺乏!”马先生说,日常防艾工作中,时常遇到类似的例子,“帮助他们的同时,又为他们感到惋惜。”马先生表示,预防艾滋病的工作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让每个人都熟知如何预防,进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让更多人懂得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道理。
治疗其他疾病 艾滋病感染者又多了一个选择
18年的防艾工作,也让马先生从一开始的担心自己被感染接触,到现在可以和感染者一起就餐、共用卫生间,“感染者不是坏人,不要歧视他们,很多时候他们所以被感染只是因为他们无知。”马先生说,这是他在做培训时经常讲到的内容。
同时,马先生也在积极努力为艾滋病感染者提供援助。
11月27日,马先生所在的沈阳市和平区爱的援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在和沈阳一家医院谈合作。马先生说,“对众多艾滋病感染者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福利。”
“感染者有时也会得阑尾炎、痔疮等疾病,但他们有时担心隐私泄露而选择不治疗,或者不到人多的正规医院求医,因此耽误治疗。”这种情况屡见不鲜,马先生进而试着为这类人群联系正规的救治渠道。
最近,他联系到沈阳的一家医院愿意和他们合作,“合作后,在遇到感染者找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了。”据了解,合作医院将单独设立病房,同时,还对医生也有培训,“医院将给感染者提供专业治疗,感染者不用担心隐私被泄露,也不用担心受到歧视。”
“防艾工作任重道远”。马先生说,有帮助他人感到欣慰的时候,也有辛苦一番却不被人理解甚至遭人谩骂的时候,但自己的宣传能帮助到大多数感染者或高危人群,自己的努力就没有白费,“未来,我会在防艾路上一往无前。”
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