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
人说到底还是一种群居动物。生存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注定我们还是喜欢群居生活。
在农村里,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各家各户之间,左邻右舍之间基本还是鸡犬相闻、互帮互助的。谁家有好吃的,喷喷香,都会相互分送一点,很有人情味。村里有婚丧嫁娶,村人都会聚拢起来帮忙,平时一起上山干活、下地种菜,农忙时田地里相互帮手,农闲时一起闲聊娱乐,拜年时走家串户,外出打工也是家族里的人相约一起,反正抬头不见低头见,总会有不少声气相通的时候。没有哪一户人家能够关门闭户、独来独往。
我也在小镇、县城和小城市里待过,还是熟人社会,一个地方就那么大,就那么多单位,那么多条街,那么多店铺场所。左右稍稍打听,就能问到相互熟悉或听说过的人,顿时就熟络起来。姑娘该嫁了,小伙该娶媳妇了,也都是在七大姑八大姨或单位朋友之间相互介绍,见过几回,也就成了婚配。甚至在电梯里、楼下、街上、商铺里闲逛,都能碰到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不管熟不熟,都点头示意打个招呼。
可是身处在几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反而独来独往了起来。下班后,回家把门一关,好像脚不沾地,时间也好、阳光也好、社交也好,都被推到了门外面了。在看似人群聚居的地方,喧嚣繁华之所,人却越来越走向了离群索居,让人感慨。有几次坐飞机,在城市上空,俯瞰着这个我们生活着的城市,庞大的面积,蚂蚁一样的车流,蛛网一样的交通路桥,积木玩具一样的楼房屋舍,处于“细枝末节”的人,在高处已经看不见了。
倒是在网络生活中“群”居了起来:各种按照兴趣爱好组成的群,逐步占据城市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就像我的羽毛球群,群里的人互不认识,平时安静如鸡,但到了周末前夕,约球,约赛,群里热闹了起来,反倒是单位集会、同学小聚、朋友碰头或者各种名目的小坐,都已经越来越成为例行公事,兴味阑珊了。
很多人待在网络上时间的长度,远远超过与现实朋友相处的时间,甚至是陪家人亲人的时间。在网络群里的活跃度与现实生活中的木讷程度成了鲜明的反比,颇具意味。有人在网络里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但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少语。有人在网络世界里杀伐决断,所向披靡,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怯懦畏缩。似乎很多人都活成了两面人、多面人,正在进入一半是现实、一半是网络的生活方式。
归结到底,我们还是喜“群”的,也一直在找“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