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北市场打小学习摔跤 拜摔跤名家董永山为义父

辽菜大师刘敬贤竟是摔跤高手

辽沈晚报 2020年11月24日

上周末,辽宁省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在沈阳市全民健身中心举行,赛前,辽宁省中国式摔跤协会为79岁的关贵林先生授予“卓越贡献奖”称号。关贵林是北市摔跤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式摔跤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现场前来见证的摔跤人中,还有一位身份特殊的“师弟”,竟然是辽菜大师刘敬贤,每逢摔跤界开会,刘敬贤一到,摔跤大师们都会开玩笑说:“敬贤啊,在摔跤界,你是炒菜炒得最好的;在烹饪界,你是摔跤摔得最好的!”

教授刘敬贤摔跤技巧的董永山,是中国式摔跤的大佬级人物,也是当年叱咤北市场的风云人物之一。

昨日记者在北市场的刘敬贤辽菜博物馆对中国烹饪大师刘敬贤进行了专访。

与摔跤大佬做邻居 从小就向往武林高手生涯

刘敬贤能和摔跤结缘,还要从儿时说起。刘敬贤的爷爷从山东闯关东到黑龙江,后来父母带着他到沈阳落了脚,选的房子在北市场,邻居是沈阳著名摔跤运动员、摔跤界的前辈董永山先生。

在年少的刘敬贤心中,这位董先生总是穿西装、系领带、文质彬彬、说话文雅。这完全颠覆了他之前对摔跤、打拳之辈的印象。

从小因为住在北市场,男孩子只要扎堆,必然要练一练。因为董先生,刘敬贤也迷上了摔跤。“当时我妈妈爸爸管我严,不让我到外面去,我们家院子大,练摔跤得把伙伴们都喊到我们家院里来。”刘敬贤回忆说,只有这样母亲看着才放心。

刘敬贤的父亲爱运动,所以从小就带着孩子训练、压腿。刘敬贤回忆说,虽然想起来父亲的训练并不科学,但是培养了他能吃苦的劲头。刘敬贤说:“那时候200斤的沙袋、5层帆布的,被我打漏好几个,想想那时年少轻狂,光着膀子啊,就那么打,那么练。那时候还相信有世外高人,飞檐走壁那种感觉。”

在刘敬贤的记忆里,那时候北市场的跤场,虽然没有现在运动员用的专用的摔跤垫子,但是土跤场也一样是青少年的天堂。“那个时候条件就是土地,用铁锹翻,师傅规定好范围,徒弟拿铁锹翻起来以后,再拿脚踩。”刘敬贤回忆说。

1963年,刘敬贤高中毕业后在烤鸭店上班,和摔跤场也就是200多米的距离。董先生和人比划,把对手摔倒了,自己的白裤子、白鞋一点没沾泥,刘敬贤是看在眼里,崇拜在心里。

因为喜欢练摔跤,刘敬贤和伙伴们不仅有好体格、有力气,还都喜欢助人为乐。在刘敬贤的记忆里,董先生家门口有一个大铁块子,上面有一个斧子,当时记得叫“皮铁队”,现在翻译其实就是物流。60年代粮食紧张,董先生的“皮铁队”养活了不少人。

拜董永山为义父

哪个职业江湖都有规矩

刘敬贤从小在北市场长大,在他眼中,北市场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江湖规矩和道义的场所。也正是他的为人谦逊,接人待物热情,让董永山看上了他,决定教他几招摔跤绝技。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际遇,要知道董永山在全国都是数得着的摔跤高手。

董永山年轻时曾先后从师北京天桥第一高手徐俊卿、沈阳北市场“辛家武术学堂”等名师。后来,董永山自己不断揣摩,把满蒙摔跤技法与“辛家拳”精髓结合起来,创建了“武术加跤”的新摔跤方法。

后来有记载,董永山一举成名后,将跤场设立在沈阳北市场,并逐渐成为扬名全国的“跤场”。新中国成立前,北市场“跤场”既是以摔跤为生的艺人们的谋生之地,又是云集武林人士的聚会场所。当时,大掌柜是董永山,二掌柜栾树生、三掌柜刘长青。平时,董永山并不出场,而是品茶观看徒子徒孙们的摔跤表演;只有遇到前来“切磋”跤艺的好事者,董永山前辈才出手。

刘敬贤还记得当时是董永山先生主动到他家里,但当时他已经进了烹饪专业,决心在烹饪行当里发展,只能把摔跤当成业余爱好了,父母一商量,就让他拜董先生为义父。

从这个关系说起,他和栾树铭、栾树生兄弟传下来的关贵林、马宝元等人成了师兄弟。后来摔跤界一开会,大家聚在一起开玩笑,说刘敬贤在摔跤界炒菜那是炒得一个棒,在炒菜界那摔得也挺棒。刘敬贤现在想起这事还忍俊不禁。

练跤成了他辛苦的烹饪学习阶段的一大爱好,晚上下了班他还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练习摔跤,那时候练跤练得辛苦,裁缝父亲专门为刘敬贤缝了五层帆布的摔跤衣。

强健的体魄为他的烹饪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后来他学习到的摔跤技巧还让他成功解决了“醉汉纠纷”。

30多岁时,一个200多斤接近2米高的壮汉喝多了酒,因为退酒瓶和服务员发生纠纷,开始猛敲服务台。刘敬贤年轻气盛,上去要拽走那个壮汉,可身高和体重远不是一个量级,他全力也没拽动分毫。这时刘敬贤后退几步,向壮汉撞了过去,将壮汉撞得晃晃悠悠,借着晃动他使用摔跤技巧一牵一引,薅住那男子的脖领子,乖乖领下了楼。

“不管什么行当,都有自己的江湖和规矩。”刘敬贤这句话是学自唐克明和苏林两位大师,他们的工作特点是“跑城头”,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

苏林当年给刘敬贤讲述自己的故事就想告诉他这个道理。苏林当年从扬州到上海,口袋里没钱了,又没地方借钱,他跑到上海大饭店,通过前台找到了大师傅,进屋后他问了声大师好,摘下帽子,口朝上,放在桌子上。大师傅懂了,他说:“苏师傅,我家正要修房子,想请假请不下来,您能不能替我五天?”说着把围巾摘了下来。于是苏林替了他五天,领了周薪,钱凑手了才离开上海。

刘敬贤记得苏林说,这就等于人家大师傅的工资让给他五天。

刘敬贤记得这个规矩直到如今。

摔跤成就颠勺绝技

希望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前两天刘敬贤参加央视《回家吃饭》节目录制,以77岁高龄表演了颠勺绝技,而这个绝技和他打小喜欢摔跤练就的好身体不无关系。

把两条鱼颠在空中横翻,再完好落回锅中,这个绝技有个“凤凰单展翅”的好名字,也是宫廷御膳大师唐克明传给刘敬贤的,另外一个动作竖翻叫“顺手牵羊”,是一代烹饪宗师王甫亭传给刘敬贤的。

年轻时为了练习颠勺,刘敬贤把5斤沙子放进大勺,份量重的把手腕子都练肿了,年轻时看过《水浒传》鲁智深62斤的家伙,他定制了摔跤练的28斤哑铃。

“就是这么练习,总算能做到游刃有余。”刘敬贤2006年在昆明参加活动,由于主办方的失误,将本应该共三斤六两的鱼,买成了共七斤二两的鱼,他临上场时才发现鱼重了一倍,但凭借多年苦练的基本功,他完成了完美的翻勺表演,将鱼完整无损地做了出来。

“摔跤里边有人体力学,我颠起大勺也能站得稳稳的,后来我开玩笑说,厨师这个行当虽然不是重工业,但是重体力劳动啊。”刘敬贤感慨说,“不管什么行当,都要有好的体魄,我现在都快80岁了,还能给学生上课,做示范。”

“我们的辽菜发展至今,当年的宫廷御宴变成今朝百姓佳肴,这不是说我们老百姓每天都要吃大宴,而是说我们要吃出自己的文化,并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不管是什么行当,到了最高境界,都要遵循科学、文化和人性。”

刘敬贤说,他最近在向钟南山学习,84岁还能保持健康身体,带头抗击疫情。他还没到八十岁,但也希望一直保持好的身体状态,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