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家珍旧藏民俗文物展”在沈阳开展

这些小玩意带你穿越昔日时光

辽沈晚报 2020年10月16日

银花卉纹手镯。

白釉花卉纹猫枕。

洗脸盆架。本版图片均由辽沈晚报首席记者 查金辉 摄

凤凰牡丹纹刺绣幔帐。

瓷质高枕头 红木脸盆架 铜制暖手炉

红木雕花洗脸架、铜制镂雕花卉纹暖手炉、岫玉手镯,这些大多来源于辽沈地区的民间文物,让我们体味到老沈阳乃至当时东北地区人们在清代等时期的生活。

10月15日,“黑土家珍——辽宁省文物总店旧藏民俗文物展”在沈阳市和平区老北市风情街文化园四楼正式开展。

此次展览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辽宁省文物总店承办。展览选取了省文物总店旧藏民俗类文物总计468件/组,包括瓷器、玉器、铜器、珐琅器、木器、铜镜、银饰、刺绣、鼻烟壶、文房、家具、枕顶等类别,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展览将持续到10月30日,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瓷质高枕头是时尚

女孩绣枕顶做“嫁妆”

在展厅中,记者见到了多对瓷质的小猫造型的高枕头,有酱釉猫枕、白釉花卉猫枕等,均为近代文物。这些既独特又造型可爱的枕头,多来自于沈阳民间的文物征集。

辽宁省文物总店保管科副主任、展览策展人王涛介绍,清末民初,民间盛行图案精美的瓷枕。以动物、花卉、诗文为主要题材,制作配色清雅,造型别致,具有明代文人画风的瓷枕,是当时富贵阶层的时尚。北方地区受多元文化影响,制作瓷、木、布材质的“高枕”。

不远处,则展出着精美的花卉纹枕顶。清末时期,民间百姓喜爱使用以土布做枕身的枕头,里面填充谷物的干壳,两端的枕顶绣有吉祥图案。枕顶本是极具满族特色的生活装饰用品,但在当时江南一带织绣技艺发达,影响了东北地区民间刺绣的发展。出现了造型生动,题材丰富的刺绣品,女孩自幼跟从长辈学习技艺,出阁前已能完成“嫁妆”的绣品制作,其中以枕顶的数量最多。枕顶上刺绣的纹样图案融入了自身的生活情趣、审美趋向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红木制洗脸盆架

功能不输现代手盆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10件/套,共计24单件的民国时期的红木家具,选取清末民初流传于民间,多取材于北方地区的家具展品。

其中的一件红木洗脸盆架,让人印象深刻。在古代,盆架是用于放置脸盆的家具,可以想象,过去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专门的卫生间,放置脸盆的盆架也是非常实用的家具了。

这个红木洗脸盆架上镶嵌着骨片花卉纹饰,制作精细。而且从功能上看也不输现在咱们在卫生间用的手盆。上部分原来配有玻璃镜子,可以照镜子,进行梳妆打扮。中间部分放置脸盆,盆架的下部分则设置了一层抽屉,最下部分还预留了储物空间,并设置了双开门。

这些家具融合了西式家具的风格,装饰奢华,雕刻精细,式样新颖。结构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与舒适性,为大众所喜爱。家具作为家庭生活中重要的陈设品兼实用品,其艺术风格,造型表现体现了人们的文化追求和生活情趣。民间喜爱选取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故事传说等题材用作家具雕花纹样。此展览其装饰风格、材质,体现了北方民风和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家具审美特点。当时出现了欧式肥厚的涡卷纹、垂花幔纹、夹穗纹、花卉纹和具象的动物纹等,雕花题材和风格上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艺术效果。

民间常戴银、岫玉饰品

用谐音表达吉祥寓意

此次展出的清代银烧蓝如意头簪、民国时期的银花卉纹手镯、岫玉手镯,可是当时“流行款”饰品。

银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而在民间,百姓难以拥有黄金,银成为百姓制作首饰的主要材料。而且至清代,银制品的工艺已达到高峰。

民间女性喜爱佩戴用宝石镶嵌、烧蓝、点翠工艺打造的银发簪;雕刻着吉祥图案、花鸟纹样的银手镯、戒指等作为装饰。长辈给儿童佩戴银锁、银项圈、银挂饰,以企盼后代长命百岁、健康幸福。

同时,民间效仿宫廷喜好,还盛行佩戴玉牌、玉挂件、玉首饰等,多选用硬度较高的北方岫玉制作,也流行借用沁色玉进行巧妙雕刻。其纹样精美,造型变化丰富,既彰显了主人的品位,也体现了对“温润而泽”高雅品格的追求。

在饰品的纹饰上,古代民间喜爱借用谐音表达吉祥的寓意,“连”与“莲”、“贵”与“桂”、“生”与“笙”同音,莲蓬寓意子孙繁多,桂花寓意贵子。早在唐代官窑瓷器的纹饰中,就可以欣赏到此图案。民间将此图案广泛应用于年画、饰品、器物中,寓意吉祥富贵。也将吉祥的器物赠予新婚夫妇,有祝福早生贵子之意。此次展出的清代的岫玉雕莲生贵子纹锁型佩,就可以看到莲蓬的纹饰。

铜制暖手炉取暖

帽顶“触角”“望子成龙”

帽架上摆放着民国时期的蓝缎嵌银饰男童帽,旁边则是与其配套的女童帽。这两个蓝缎材质的小帽子上,均镶嵌了银质饰品,而且也蕴含了非常美好的寓意。比如男帽上有银质的“长”“连”字样,代表了长命百岁的含义;此外,男帽顶部还有触角的造型,则有“望子成龙”之寓意,而这些都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美好的祝愿。

展出的民国时期的镂雕花卉纹暖手炉,为铜制品,在手炉里边放置燃烧的木炭取暖,人们会制作一个棉质的手炉套,防止烫手。可以想象,在没有空调的古代,这个精美的暖炉非常实用。

“从这些民俗文物中可以看到,民间艺人制作这些用品时将情感以物化的方式体现出来,器物造型风格与纹样装饰,是民间审美趣味的体现。这些清末民初时期,具有地方特色的器具,其独特的功能,别致的造型和丰富的装饰,影响着民众的审美趣味,也促进了民间风俗习惯的传承与演变。同时,隐含了当时的民俗概念和生活智慧,承载了与先人血脉相连的情感”。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 王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