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停战委员会在板门店举行第一次会议。
杨柏林老人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战斗事迹。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摄
人物简介
杨柏林
杨柏林是丹东凤城人,17岁参军。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等多个战役。他先后获1948年解放东北纪念章、1950年解放华北纪念章、1950年解放华中南纪念章、1951年抗美援朝纪念章、1952年抗美援朝第三战役作战中二等功证书、1953年抗美援朝一等功证书及军功章一枚……这些证书和勋章,是杨柏林峥嵘岁月的有力见证。
顶着枪林弹雨运弹药
1950年10月,杨柏林随部队从辽宁丹东出国作战,从朝鲜新义州经义县,一路作战打到平壤,打过三八线。杨柏林是运输兵,负责为前线运送枪支弹药,他先在运输科,后到军械科,经历过大小战斗100余次,如黄草岭阻击战等,多次立功受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杨柏林被编入第四十二军供给部辎重营一连。
1951年1月的第三次战役中,前方部队急需战斗物资。当时杨柏林所在营接到任务后,由郭营长、杜指导员和身为副排长的杨柏林各率领一支队伍前往距离90公里之外的战场运送枪支弹药。接到任务后,他首先挑选了一批精兵强将打头阵,同时,安排一批战士在部队后面收尾。枪林弹雨中,杨柏林率领先遣部队边行进边为后面的运送部队留记号,最先将枪支弹药运到战场,为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被破格提升为副连长。
1951年冬,身为副连长的杨柏林带运输连为前线运送枪支弹药。当时,志愿军的运输汽车基本被美机炸光了,只能以目标较小的马车作为主要运输工具。一次,当运输连过桥时,恰逢美机轰炸,马匹受惊,将一辆满载武器弹药的马车掀到桥下的“冰河”里,一点点地往下沉,眼见前线急需的物资就这样白白损失掉,杨柏林命令战士们赶紧下河打捞,但没人敢下去。杨柏林心头火起,大喊一声:“谁都不下,我下去!”
话音刚落,杨柏林就跳入齐腰深的冰冷的河水中,不顾防空枪的警示,只身打捞枪支弹药。当杨柏林带领部分战士捞出水中的全部枪支弹药后,他的双腿已冻得失去知觉,两名战士搀扶着杨柏林,艰难地将他“拖”进附近一户朝鲜老乡的家中。
运物资经常肩挑背扛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许多道路被敌机轰炸损毁,想靠车运、靠马拉,均难以成行,只能靠人力。
在一次押运军用物资途中,道路被敌机轰炸,运输车辆无法前行,为防敌机,杨柏林先组织大家将运送的物资隐蔽起来,出去找路探路。结果实在无路可走,杨柏林只能率辎重连的战士们肩挑背扛。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战士们爆发出超乎寻常的力量,他们克服恶劣的环境,不管是天降暴雨、路面冰滑,还是大雨倾盆,志愿军们全然不顾,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将战备物资运往战场。
在杨柏林的讲述中,常提起“夜渡清川桥”的故事。一次,他所在的辎重连运送战备物资来到清川江前,没想到连接两岸的清川桥被敌机炸断,桥从中间横向断裂了一米多,运送前线物资的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战士们当即用木板架在两边断桥上,临时搭起一座简陋的、仅够一人通过的木板桥,然后采用肩挑背扛的土办法,冒着随时可能失足坠江的生命危险,将物资一件一件抢运过桥。杨柏林和战士们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终于将物资全部运送过了清川桥。
抗美援朝艰苦难以想象
每次追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条件,杨柏林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我们在朝鲜打仗吃了不少苦!”
抗美援朝期间,战区冬季有时会连降大雪,气温平均在零下27摄氏度左右,最低时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雪积数尺,江河道路冰冻。志愿军官兵衣着单薄,粮食缺乏,有的部队一两天只能吃上一顿结冰的高粱米,官兵体质下降,冻伤减员严重。
一次执行任务途中,因桥梁被敌机炸断,杨柏林所在连队被困在一片山林里,粮食接济不上,大家只得靠着有限的高粱米煮粥充饥,熬了几天几夜。1952年春季,杨柏林所在连队由于十几天没有盐吃,营养极度缺乏,又得不到休息,包括他在内的部分战士,眼睛经常看不见东西。
据杨柏林回忆,当年,白天他们想尽各种办法躲避敌机轰炸,去山坡挖野菜吃,或者和着有限的粮食与野菜一起煮着吃,做饭时不能冒出炊烟。大家想出了很多控制炊烟升起的办法,比如将马槽倒扣,在山沟中、马槽下煮野菜,一部分野菜没办法煮熟也就生吃了。杨柏林描述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场景,是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影像回放
朝鲜停战的实现:为了迫使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接受停战,打击扣留我方战俘、破坏遣俘协议的美军和狂妄叫嚣要“单独干”的李承晚集团,从1953年5月中旬开始,我军在朝鲜人民军的密切配合下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在两个半月的作战过程中,进行了133次进攻,收复了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歼敌12万多人。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被迫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停战终于实现了。朝鲜三千里国土上,全体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到处是一片欢呼声:“我们胜利了!和平到来了!和平万岁!
辽宁
大事记
1953年
3月3日至5日
沈阳市各界举行追悼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烈士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