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敌机轰炸 他用身体盖住电台

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30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

抗美援朝老战士荣凤岐。辽沈晚报记者 崔晋涛 摄

人物简介

荣凤岐

1933年12月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人。1951年9月入伍,入伍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抚顺第五通校学习,1952年10月调十六军报训队学习,1952年12月随十六军三十二师通信连无线电排入朝鲜作战任报务员,驻扎西海岸。1956年1月任通信营教导连无线电排排长,1958年随部队回国。

在抗美援朝的朝鲜战场上,荣凤岐舍生忘死,行军路上遭遇敌机轰炸,为了保护电台,他用身体盖住电台,守在车上,不肯同战友下车躲避;备战挖坑道,磨掉了裤腿,硬生生把棉裤磨成了“棉裤衩”,顶着美军炮火和战友在前沿阵地山洞内连续发报24天……

扔掉筷子用树枝吃饭

1951年9月,18岁的荣凤岐入伍,入伍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抚顺第五通校学习,1952年10月调十六军报训队学习。

1952年冬季,战局仍处于对峙状态,第十六军根据上级的命令,正积极准备入朝参战。为充实部队战斗力,荣凤岐等15名同志从抚顺通校提前毕业,于10月上旬分配到十六军报务训练队,继续进行两个多月的战备训练。12月13日,荣凤岐等32名同志从训练队分到义县第三十二师工作。

12月26日下午7时,荣凤岐坐上火车离开义县。27日早7时到达本溪车站,在轻装时,为了行动方便,战士们把筷子都扔掉了,荣凤岐和战友们就用树枝当筷子,冒着风雪在站台上吃了早饭。下午5时左右,火车进入安东(今丹东)。

背20余公斤设备行军

列车大概在晚上8时开动,当列车开上鸭绿江大桥,大家都保持安静,沉默不语,以防暴露目标。

28日凌晨5时许,列车到了目的地,战士们迅速下车,在天亮之前把战备物资卸下了火车,开始了20多公里的行军。当时荣凤岐身背一个背包,一支苏式水连珠步枪,80发子弹,手提一个交流振荡器,这些装备重量在20公斤以上。

这是荣凤岐第一次比较长距离的行军,走得很累,脚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中午到达了驻地云阳里。

炸弹在300米外爆炸

在驻地,荣凤岐参加电台值班,在师团网电台上工作,一般情况下都是定时联络,电台工作之余,他还帮助修路,上山砍柴,做一些勤务工作。

1953年1月5日晚9时许,荣凤岐刚刚睡觉,敌机突然飞临上空,随着几声刺耳的声响,飞机投下了炸弹。当时荣凤岐屋内燃烧的蜡烛被震灭了,挡窗户的雨布被震掉,他身后箱子盖震掉砸在他的头上。

荣凤岐和战友杨其昌、王殿海等人都是第一次经历敌机轰炸,谁也不敢多说话,在不安中度过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战士们看到敌机投的炸弹就在对面的山坡上,离住处300多米,地面上有3个巨大的弹坑,炸倒很多树。

打坑道棉裤磨没了裤腿

荣凤岐所在部队驻扎在西海岸,志愿军预估敌人要从西海岸登陆,志愿军首长下达了“粉碎敌人登陆进攻”的命令,全军展开反登陆、反空降作战准备。挖工事、打坑道自然成了一件准备工作。

1953年1月中下旬,无线电排除保证电台值班,也组成了1个班去正洞山参加打坑道。

荣凤岐说在打坑道时,非常辛苦,每一次炸出的土石,不仅要用锹挖镐刨,还要用脚蹬,用手扒。荣凤岐的大头鞋磨坏了,棉裤腿也磨没了。

舍命用身体保护电台

3月7日,连队完成了打坑道任务后,荣凤岐回到电台值班,用PBM两瓦半机进行报话训练,搞密语通信,还学一些反登陆打空降的战术知识。

有一天机器出了故障,台长让荣凤岐跟车回师部修理,修好后在返回途中,突遇敌机轰炸。电话员们都背电话机下车隐蔽,而荣凤岐尝试抱着电台,却怎么也下不去车。“我想,人在机器在,与电台共存亡,决不能自己跑了,把机器扔在车上,”荣凤岐就这样抱着机器一直守在车上,一步也未离开。所幸,敌机并未轰炸到车辆,事后,荣凤岐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战地日记将战火定格

采访中,荣凤岐老人拿出一本斑驳发黄的日记,老人讲这是他在朝鲜战场上写的日记。这本日记是荣凤岐几本日记中唯一留存下来的一本。

“七月三日,二点半钟,XX就把我喊起来了,我就把行李装好了……一直到七点钟才走,一边走着,天一边下着小雨,同志们身上都淋湿,到了一点才来到了高岩山,我们休息了一会儿,然后我就跟着于参谋开始了工作,我们住在大山的最高处的一处坑道里,里面不分白天黑夜的漏水,潮湿的很,晚上就开始值班了,三人值班,每人6小时。”(字迹模糊,个别字或有差异。)日记中记录着1953年7月3日他去往高岩山工作的场景。

这本日记弥足珍贵,不仅是荣凤岐老人在战场上的真实写照,更是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身处他乡用热血和坚强的意志铸就而成的鸿篇巨制。

辽沈晚报记者 崔晋涛

英烈故事

罗盛教,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连文书。1952年1月2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冒着摄氏零下20度的严寒,三次跳入冰窟,救出滑冰落水的朝鲜少年崔莹,自己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