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爬30多棵三四十米松树打松塔 走近深山打塔人

不能跟你多唠了 我得赶紧上树了

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29日

一名“打塔人”刚从树上下来,虽然很辛苦,但特别有成就感。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 摄

一名“打塔人”正在爬树打树上的松塔。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 摄

打下来的松塔都装进编织袋内。 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 摄

双脚套着“铁猫爪”、腰部绑着安全绳,双手搂住树干,“嗖嗖嗖”爬上30多米高的红松树;固定好位置后,他要高喊一声“打塔喽”,提醒下面“捡塔人”及时躲避“高空落塔”;然后,他拿起6米长的铁杆,敲打树上的松塔,一个个松塔应声落地……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松子产区,每年秋天都有5000吨左右的红松子从辽宁走向全国各地,成为独特的秋季美食。在辽宁本溪,就有红松林50万亩,秋天,是本溪数百个“打塔人”最繁忙的季节。

松子是怎么来到我们手中,成为美味零食的?

跟随辽宁省林草局的工作人员,请读者与本报一起走进本溪满族自治县清河城实验林场红松林,走近这些神秘的“打塔人”。

身怀绝技

每天要爬上30棵30多米红松

阳光洒满了这里的土地,9月18日上午,距离清河城实验林场不远的一片红松林内,透着股股凉意,10多名村民正在忙活着采集松塔,他们有的正在树上打松塔,有的打完一棵树准备下来,还有的人把打下来的松塔装进编织袋内。

“这是我们第三天采塔,今年雨水多、收得晚,往年8月末9月初就开收了。”承包这片松林的刘东特别高兴,“松塔三五年才一个大年,今年赶上大年,丰收!”

他的身旁,38岁的付强是一个打塔人,当记者表示想跟他多聊聊时,他摆摆手,“我不能多跟你唠了,我得马上去爬树”。顾不上与别人多说,是这个季节打塔人的“通病”。

他把铁杆挂到腰上,双脚套上“铁猫爪”,腰部绑上安全绳,双手搂住树干,“嗖嗖嗖”不到两分钟就爬上了30多米高的松树,并用安全带把自己固定在树的顶端。

“打塔喽!”付强一声大喊,林下捡塔的人快速向周边跑去,随着铁杆在树梢间来回舞动,瞬间,一个个巴掌大小的松塔掉落下来。近30分钟,付强打完树上的松塔,快速滑下来,继续爬到另外一棵树上打塔。“得休息一会才能继续上树,要不体力上撑不住。”

付强是本溪满族自治县人,打松塔有20年了,以前在吉林、黑龙江都打过松塔,因为离家太远,近几年他都是和老乡一起组团在家附近干活,平均一天他能爬30棵树,“现在干活不那么热了,往年赶上天热的时候,爬上树就浑身湿透了。这个活不仅辛苦,还有风险,在二三十米高的树上,一方面要保护好自己,另一方面还要把树上的松塔打掉。遇到风大的时候,树枝都在不停地摇摆,这时候打树尖上的松塔更不容易了。”

受伤是付强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遇到被虫子咬的树,树枝掉下来直接砸破鼻梁,划破脸都是经常的事,有时还要提防树上的大黄蜂。

“大年”喜迎丰收

平均一棵树出17斤松子

付强等人打下来的松塔,有专门捡松塔的人装进编织袋内,装满扎口的编织袋直接滑到山下,工人再拉到固定的地方装车,最后集中送到专门脱壳的地方。

在山林外的一片空地上,装满松塔的编织袋一个摞着一个,三四名工人正扛起沉甸甸的袋子装车,“这些松塔送到专门脱壳的场子,脱壳后的半成品松子直接运往全国各地,再进行深加工,生产出人们在市场中常见的松子,还有的直接出口。”刘东说到。

刘东,今年48岁,三四年前和其他四个人一起承包了山林,“我进入这个行业时间不长,合伙人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我们五人一共承包了2600多亩的松林,这块松林只是一小块,大概有70多亩。”

刘东告诉记者,2019年7月,林场2600亩红松林采摘权在县里公开拍卖,他和合伙人一起参与竞拍,“竞拍十分激烈,现场特别火爆,吉林、黑龙江的客商都来了,当时参与竞拍的能有50余家,从起拍价350万元一直争到了680万元,最后我们拿到了5年的承包权。”

打松塔是要看天气的,遇到大风天或下雨天就得停工,“2600亩的松林,30多名工人一起采,得一个月才能采完。”刘东说。

一个“打塔人”平均一天能打多少松子?旁边的林场党支部书记徐广金给记者算出一个数,“一名‘打塔人’平均每天爬30棵树,一棵树平均有100个松塔,约重50斤,最后能产出17斤左右的松子。”

人们品尝的美味松子,是这些“打塔人”冒着风险爬上二三十米高的树上,将松塔一个个打下来,经过多道工序,最后制成的。

每年的松塔产量是不一样的,有大小年之分,一般五年能赶上一个大年,刘东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今年是大年,每亩大概能产四五百斤的松塔(毛塔),这样算下来2600多亩能产一百多万斤,去年只产了三四十万斤,大小年有时能差四五倍。”

松塔每年的价格不固定,刘东介绍,松塔肯定不愁卖,早有客商找上门来。

在山下的松塔收集点,记者看到一位抚顺的客商拿出电子秤测产,“670克塔,出松子250克”,让他甚是满意,“今年的塔特别好,这几天采多少我收多少。”

高风险

年轻“打塔人”不来了

打松塔存在风险,常年打塔的人难免也有一些担忧。

今年50岁的王飞和付强一样,也是“打塔人”之一,这个年龄仍能爬树打塔在山区很常见,但能打松塔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干这么累的活,再说这个活危险性太大,这也是不少人不愿意选择的。有时我就想,我们这些人老了,不能爬树了,到时候怎么打松塔?”

王飞从十八九岁就开始打松塔,“打了一辈子的塔了,打塔是辛苦活,也是技术活。因为松塔两年才能长成,打塔时看到还没长成的幼塔就要保留,等待来年便可长成能卖钱的熟塔。”

待王飞、付强等“打塔人”下树转移“战场”,“捡塔人”就开始工作了,她们要把地上的松塔装进袋子。57岁的邵昌梅是负责捡塔的,捡满一袋松塔,她便用铁丝扎口,顺势把袋子往山下一滚。“一袋100个,捡的时候要数着,够数了就扎口,再捡第二袋。”

邵昌梅,家住本溪满族自治县清河城镇城西村孟家五组,当地山多地少,每到采塔的季节,她都会和村民一起来捡塔,“我们十多个人一天能捡两三百袋子,捡塔的活一个人一天能挣120元,夏秋季我们就捡蘑菇,一天能卖一二百元,山多就靠山吃山吧。”

邵昌梅告诉记者,他们早晨6点就开始干活,“早来能多干点活,中午11点多休息,下山吃点饭,然后继续上山采塔,下午三点多就回去了,一是打塔人长时间爬树体力不支,另外太晚了山林里光线不足,有时看不清楚树上的松塔。”

因松而兴

3万农民投身红松产业

红松是本溪满族自治县珍贵的果材兼用树种之一,不少农民靠红松脱贫致富。

林场党支部书记徐广金介绍,目前为止,清河城林场红松资源总面积9000余亩。清河城镇红松良种基地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省林草局确定的重点种苗工程项目。经统计,全县红松苗木、红松良种、红松穗材分别占全省产量的36%、58%、65%。

全县适于营造红松人工林的总面积为150万亩。截至2020年,全县红松林总面积达50万亩,建成百亩以上的红松基地110个。其中已结实的红松达10万余亩,参与红松产业经营的农民达到3万余人。

在政府、林业科研人员、企业、农户共同努力及多措并举的保障下,县里的红松产业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现在红松年间伐量达到4500立方米,红松苗木年出圃1200万株,红松无性系穗材年产130万条,红松子年产量5000吨,红松木制品家具年销售15万套。全县红松产业产值每年可达到21亿元。红松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2019年通过红松产业实现人均收入达到2400元,不少人靠红松脱贫致富。

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