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团还有乐器伴奏。大家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抚顺新华桥下的千人合唱团已经“扎根”浑河岸边9年。合唱团指挥在演出中非常投入。本组图片由辽沈晚报首席记者 查金辉 摄
核心提示
抚顺千人合唱团“扎根”浑河岸边9年。队伍从1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人,地点也从长春桥下搬到了新华桥下。但是无论搬到哪,合唱团的成员们始终面向浑河,豪迈开唱,唱出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快乐……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还未散尽它的热情,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浑河河面上,金光点点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走在抚顺十里滨水公园的人行栈道上,微风吹来阵阵的凉爽。突然,悠扬的歌声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闭上眼,临河而立,仿佛真的闻到了阵阵花香。
退休后加入合唱团 爱好已经成了事业
抚顺千人合唱团的团长叫耿长利,2011年退休以后闲暇时间变得很多,由于他年轻时候就喜欢唱歌,并且懂一些乐理知识,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了长春桥下,加入了一个由十多位退休老人组成的业余合唱团。“一开始就是十几个业余爱好者凑在一起唱,没有歌本没有歌词,而且大家高低音都不一样。”耿长利加入后觉得,既然大家都是爱唱歌的人,那咱们就好好唱。
于是他先把大家都喜欢唱的歌曲收集起来,统一整合制作成歌本,并且印发给大家。接下来就是调音,原唱的音调都太高了,我们普通人唱有点费劲,他就协调乐手把歌曲的调都给降下来,这样大家就都能唱上去了。这两项工作做完后,整个队伍再开口唱就整齐多了。
合唱团的乐队成员多数在退休前就是单位的文艺骨干,闲下来后也常常自发组织小演出或在公园等处排练合奏,加入合唱团为大家伴奏,觉得更加充实,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大家服务、被大家认可的感觉非常幸福。
一开始只是当做业余爱好,但是随着合唱团人数越来越多,耿长利已经把经营合唱团当做事业来做了。
10多人壮大到上千人
一年只休息7天
浑河边散步的市民被整齐的合唱团吸引,纷纷加入。合唱团的名声被大家广泛传播,很多业余音乐爱好者慕名而来。
“其实我以前不住在这儿,我女儿非要让我来跟她们一起住。我一开始不愿意来,后来她跟我说桥下有合唱团天天唱歌,我才来的,来了就再没回去。”现在已经成为千人合唱团骨干的闫秀山笑着说。
合唱团从10多人发展到100人,又从100人发展到600多人,后来长春桥施工,搬到了新华桥,之后人数持续增加,最终达到了现在的1200多人。“因为新华桥是咱们抚顺中心地段,人口众多,现在常规有1200多人,有时候能有2000到3000人,整个桥下都没地方站。”闫秀山说。闫秀山以前是矿区的职工,加入千人合唱团让他仿佛找到了“第二职业”的感觉。“家里聚会、同事聚会都尽量安排在中午,不能耽误晚上唱歌。”
对于千人合唱队的成员们,天天晚上在浑河边集合唱歌已变成习惯了,就像上班一样,必须按时按点到,一天不唱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我们一年365天除了除夕到初六休息7天,剩下的时间风雨无阻。”千人合唱团成员王志荣说,下雨下雪大家都照唱不误。
年轻人带着孩子来
唱出家国情怀
随着队伍的壮大,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加入了千人合唱团。“现在各个地方的人都来。”东到东洲区,西到望花区,几乎覆盖了抚顺所有区。有人开车来唱歌,有人天天坐着公交车来唱歌。“有一个老人家在龙凤,到新华桥10公里远,天天坐40多分钟的公交车来唱歌,唱完坐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家。”闫秀山介绍。
合唱团里年纪最大的老人92岁了,他唱歌有点费劲,但会经常来桥下听大家唱歌,有时候还会帮合唱团扫扫地、收拾收拾电线。还有一位化疗的老人,也天天坚持来唱歌。“他说,只有来这唱歌才能心情愉悦,才能忘记身体的痛苦。”
慢慢的,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最开始唱歌都是离退休的老人,现在年轻人也加入了,有的人带着小孩来唱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唱歌显得更有意义了,不仅仅是我们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的手段,也是传承家国情怀的一个渠道,让年轻人知道我们国家一路走来的历程。”
成立6个专业队
国庆晚会连演四天
现在合唱团的歌本已经收集了350首歌曲,每天都有固定的主题。星期一是军旅战歌,星期二是红色回忆,星期三是歌唱领袖歌唱党,星期四是民族风情,星期五是爱情无限,星期六是歌唱祖国,星期日是亲情无限。“每天唱18-20首歌,有时候大家兴致高,能唱22首歌,大家都觉得唱不够。”耿长利说。
收集了350首歌的歌本,到目前已经印刷了2万多本。有人去国外或者外省帮子女带孩子,专门买了歌本带去练歌。“有的人在上海、广州带孩子,一回来就来唱歌,走的时候就带着歌本走。”
除了平时每天按照主题来唱歌,当迎来“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合唱团还会精心编排晚会,免费为抚顺市民演出。“去年国庆,我们祖国迎来了70年大庆,我们就按照时间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改革开放,到如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编排了歌舞节目20多个,从10月1日到10月4日连续演出4天,最多3000多人观看。”
耿长利说,所有的服装、道具、乐器都是合唱团的成员们自己买的,大家都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
由于人数太多,合唱团内成员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组成了6个队,包括舞蹈队、模特队、诗朗诵、小合唱队、摄影队、军鼓队,每当需要排节目的时候,就要给各个专业队伍分配任务了,各个队伍领了任务后就各自找地方排练。“我们现在就像是一个正规的歌舞团了。”王志荣介绍。
文明唱歌,不留下一个烟头一片垃圾
合唱团固定每天6点40开唱,而5点多耿长利、闫秀山等骨干就早早地来到新华桥下做准备工作。“把电源都接好、音响搬出来摆好。地上如果有垃圾就把垃圾清理干净。”王志荣则在每次演出时为晚会写开场词、串场词。“有时候半夜都坐在台灯下想词啊,但是内心是非常开心的,就觉得自己还能为别人做一些事情。”
还有一点是耿长利非常自豪的,每天晚上唱歌结束,成员们都走了以后,地上没有一个烟头,没有一片垃圾。“我们提倡健康生活,合唱的时候市民特别密集,如果有一个人抽烟,周围就会有一群人跟着吸二手烟,从实际效果来看,大家都响应这个倡议,能够在合唱过程中不吸烟。”耿长利说。
合唱团的成员们每天带着歌声来,带着愉悦离开,不留下一片垃圾。
浑河大变样 生活大变样
闫秀山说,如今天天在浑河边吹着风唱着歌,在30多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那时候浑河里没有这么多的水,河两岸也没有公园。”雨季的时候就是一片浑水,雨季过后,施工队就在浑河里挖沙子,“这儿一个坑、那儿一个坑,真的是脏乱差。”
如今,浑河水质清澈,十里滨水公园修建了供行人漫步的木栈道。市政部门还将新华桥两侧的绿化带用花和草摆出了钢琴、萨克斯等乐器的图形,新华桥下俨然成为了一个音乐厅。千人合唱团面向浑河,唱响这日新月异的生活。
辽沈晚报记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