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有千岁古树35棵 已启动抢救性保护 和复壮工作

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24日

工作人员对古松实施保护复壮。 记者 胡海林 摄

古树名木是历史和自然赋予人们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古树名木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为改善古树生存环境,减少和降低自然和人为损坏,修复受损树体,阻止衰老和损坏进程,恢复古树名木生机,今年7月以来,我省启动了古树的抢救性保护和复壮工作。

然而,受资金所限,本次古树复壮工作只在6市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10株古树进行,其中树龄最长的逾2600年,最短的近300年。事实上,这10棵古树之外,仍有不少数量的古树亟待“救援”。

如何撑好我省古树的“保护伞”,是一道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毋庸置疑,目前,我省古树保护仍有较大的发力空间。

9年死了4棵千年古树 部分古树生存状态堪忧

金秋时节,大地散发出秋收的气息。在本溪满族自治县清河城镇前央村的一处待收的玉米地旁,一棵孤零零的老榆树尽显苍桑:树的主干已经中空,一根直径约30厘米的侧枝几近折断,几座坟茔离树不足三米,紧贴着树干还被人为安放了两座土地神神龛。

详细观察这棵老榆树:树高有10多米,树冠则有20多米宽窄。树干非常粗,需要五位成人才能完整合抱,但从离地约四米高露出硕大的树洞,可以判断榆树已在此失去了半幅树冠。

“听说这棵树已经有500多年了,树心都烂了。你看上面那根枝只剩块树皮连着,保不住了。”前央村70多岁的李大爷不无遗憾。

据2011年的普查资料显示,我省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树4.27万余棵,其中千年以上古树仅39棵。我省古树以油松、栎树、榆树、银杏等树种为主,分布在1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并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趋势。

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居民对古树的敬畏意识较强,主观故意破坏古树的行为并不多见,但一些无意识的破坏行为则时有发生:树下堆柴草垛、饲养牲畜、搭建各种棚舍,树下搭建各种小庙定期烧纸上香,以及在古树周边滥用除草剂……

在沈阳新民市大喇嘛乡长山子村,远远就能看见一棵大树立在一座山顶。这是一棵上千年的蒙古栎,已被列为国家二级珍贵树种。数年前,这里有人在山上开采石场,采石挖土挖走了半座山,最近的采石断面离树干只有几米远,引起村民的护树行动。

村民们当年想尽各种办法,最终逼走了采石人绕道采石,但不少村民认为,古栎树根系的生长环境已然遭到永久性破坏,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而据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王琦的调查,我省9年前普查登记入册的39棵千年古树,而今已有4棵枯萎死去,分别是两棵古榆、一棵古槲和一棵古橡。

生长位置分布不均

古树保护和利用需平衡

每年春天,本溪市高新区大翻身村的千亩梨花总能吸引八方来客,村中近万株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梨树,让这个村子成为乡村旅游的样本。

古树是自然界留给人们的遗产,它们或隐于市,或藏于野,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洗礼,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古树资源,是很多村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冲动”,自然也成为一个话题。

事实上,我省的古树在地理分布上,大部分集中于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庙宇、古宅庭院和古陵园,其它古树分布则较分散,“孤木不成林”使其难成为一道“景观难题”。

营口盖州市一位基层村干部告诉记者,他们村有两棵百年以上古树,相距约3公里,也较有人气。“但如果乡村游围绕古树来打造卖点,显然不够分量,不过古树绝对可以为乡村旅游加分”。

比较而言,一些古树群的自然景观优势就非常明显。沈阳清昭陵内的上千棵古松,摇曳挺拔,形态各异,成为游客观赏的重要景观之一。同样在沈阳法库县叶茂台镇圣迹山下,200余亩的古枫林也成为居民秋季旅游的“打卡地”。

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满守刚表示,位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内的古树,有了较好的日常看护主体,但对于分散于乡野的古树,“当前更重要的做好保护尚不是利用,一些基层村不科学的古树资源利用方式需得到纠正,比如树下过度硬化、私搭私建等行为”。

今年全程参与我省古树复壮的技术专业人士倪鹏跃也认为,古树衰退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病虫害外,大多与人类活动有关,一些古树遭遇土壤、水源、环境方面的破坏,成为古树生长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

化解古树生存危机

亟待破解三个难题

古树具有的特殊价值,一旦失去就无法再生复原。今年以来,我省各地正在加大对古树的保护力度。

丹东市园林部门在治愈市区两棵霉烂的百年银杏树基础上,组织开展对全市近700棵百年银杏树进行全面体检。朝阳县对古树名木资源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并采用GPS进行定位,对树高、胸围、冠幅、生长势、地形、地势和保护情况进行详查记录。

尽管如此,我省古树保护仍然面临着资金支持短缺、古树保护技术标准不系统、常态化管护不足的现实难题。

满守刚说,古树基本实行属地化管理,但管护并没有专项资金支撑,本次全省范围内的古树复壮工作,也是国家给予的30万元项目资金,所以只选择了10棵树的复壮。而基层一些存在问题的古树,管护复壮的资金投入基本依赖于“特事特办”。

在专业人士看来,古树的保护复壮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比如去枯弱枝、防腐处理、桥接新枝、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找准问题对症施策。而基层不仅缺少这方面的技术,而且技术标准不系统的问题仍较突出。

对此,新宾满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检疫站站长王尧深有感触,木奇镇境内一棵千年赤松出现生理老化性病害后,该县从南京林业大学邀请专家对该树实施综合救治,共投入10万余元,最终化解了老松树的“生长危机”。

由于众多古树地处偏僻山地,交通不便,使得古树的常态化管护也成为一个难题。“属地管理”化解了管护的主体责任问题,但如何落实常态化管护仍让责任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位基层林业站工作人员表示,最大的难点是农村集体土地和承包土地上的古树,虽然当地明确日常管护责任人是村委会或土地承包人,但他们没有技术,而且没有专职或兼职的人来做日常巡查等具体工作,导致古树的日常管护仍处于粗放状态。

古树是绿色文物和活的化石,保护好弥足珍贵的古树资源意义重大,健全保护机制,践行“绿色使命”,撑牢古树的“保护伞”,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 胡海林

我省古树

有多少?

据2011年的普查资料显示,我省共有百年以上的古树4.27万余棵,其中千年以上古树仅39棵。这39棵树种,4棵枯萎现在已经死去,分别是两棵古榆、一棵古槲和一棵古橡。

我省古树以油松、栎树、榆树、银杏等树种为主,分布在1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并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趋势。

古树保护存在什么问题?

古树复壮的技术专业人士倪鹏跃认为,古树衰退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病虫害外,大多与人类活动有关,一些古树遭遇土壤、水源、环境方面的破坏,成为古树生长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

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居民对古树的敬畏意识较强,主观故意破坏古树的行为并不多见,但一些无意识的破坏行为,比如树下饲养牲畜、搭建棚舍、搭建各种小庙定期烧纸上香、滥用除草剂等情况时有发生。

古树保护待解决的三个难题

我省古树保护仍然面临着资金支持短缺、古树保护技术标准不系统、常态化管护不足的现实难题。

新闻延伸

【古树的定义】一般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古树的分级及标准】古树分为国家一、二、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00—2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