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的烟火气

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14日

□胡荣华

菜市场是感受生活气息的地方,对于美食爱好者尤其如此。所以汪曾祺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由于成长于战争年代,又赶上十年动乱,汪曾祺的求学工作经历十分坎坷,可谓“闯荡”过大江南北。在汪曾祺的心中,菜市场绝不仅仅是一处寻找果腹食材的所在,还寄托着度过艰苦岁月的乐观和期望。

梁实秋既是资深美食家,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及:“我记得先君在世的时候,照例要到供应水产最为丰富的东单牌楼菜市采购青蛤,一买就是满满一麻袋,足足有好几十斤,几乎一个人都提不动,运回家来供我们大嚼。”

东单牌楼菜市是东单菜市最早的名称。这家位于东长安街的菜市设立于晚清时期,起初是一大片空地,由一些摊商在地上摆摊售卖蔬菜、日用品还有小吃,一度被人沿街用席箔围起来卖鱼,形成了大规模的露天市场。所以才有了梁实秋的父亲春夏之交到这里批发青蛤,拿回去为家人烹饪美味的往事。写文章时,梁实秋已远离故土,用文字对当年的东单牌楼菜市进行还原,不仅有着对亲情的追念,还带有对故土的深深思念。

对菜市场心存留恋的,还有才女张爱玲。张爱玲有关菜市的记忆可能夹杂着天津东浮桥边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也可能折射出上海菜市街由露天进大棚规范化管理的影子。张爱玲生于上海,童年在天津度过,八岁返回上海。即便是性格古怪如张爱玲,也在菜市场热热闹闹的市井气中触摸到了精彩。她说:“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润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热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

张爱玲的童年是残缺的,父亲吸鸦片、后母凌辱,让她从小孤独而又寂寞。她的内心向往美好,当菜场里色彩鲜艳、姿态不一的瓜果蔬菜出现在她的视野中时,她就像与久违的童话世界重逢。甚至当卖菜的老头称了菜装进她的网袋,用嘴帮她系紧绳子时,她并不纠结于绳子被口水浸湿了,而是“发现与前不同的地方,心里好高兴——好像是一点踏实的进步”。即便是来自菜贩子的帮助,也能暂时让她感到一些人间温暖。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季羡林说过的那句话,“到了邻近菜市场的地方,市场的气氛就逐渐浓了起来,仿佛走进了新世界”。当卸下种种包袱回归本真时,人们才发现自己不过是红尘俗世中的一分子。菜市场存在的真正意义,大概就是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唤醒人们精神深处那种过寻常日子的踏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