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从四川省中江县普兴镇出发,穿梭在隐隐青山间,经过金黄色的稻田、丰收的玉米地,沿着弯多路窄的村道行进七八公里,清凉中心学校出现在眼前。漫步校园,仿佛来到一个国学书院。
“右联:烟柏重山润,左联:天青满地阴,横批:人诵鸟咏”。在枝繁叶茂的黑杨树和油麻藤掩映下,校门墙壁上赫然刻着一副对联。走进校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香古色的亭台,养满游鱼的水池。环顾四周,院墙、教学楼和宿舍楼外墙等处皆是石刻斧凿的诗词曲赋。
“学校里一共有100余篇石刻,而且大部分作品是本校教职工原创,96名教师中有20多人国学功底深厚,一直坚持诗词创作。”该校校长张玉林介绍,清凉村虽然地处偏远,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但当地传统国学氛围深厚,几百年来书法家辈出;该校收藏的众多书法作品大多出自清凉本地名家之手。
物理老师张高翔介绍,学校的教学理念是重在熏陶,看重通过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而不是机械地教学,正如校内一首诗作所表达的理念:“饮千岁井,读百家书”。
“除了专门以诗词书法为主的文化兴趣课,老师上课讲授课本内容时,也会不时引经据典,即兴来一段,向学生传授一些国学知识。”张玉林说,“我们教职工更是经常聚在一起,写字、作诗、对对子。每年闲时,还会邀请外地书法家来举办诗词会,以提升大家的国学修养。”
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清凉中心学校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院”学校,学生更是学风踏实,大多学业优秀。2007年到2016年,该校连续10年在中江县全县学校考核中名列第一,其办学理念更被誉为“清凉精神”。2007年,学校为此专门修建“十冠亭”,记录下优秀师生名字。
然而,如今的一切,来得殊为不易。在此任教35年的张玉林说,学校此前曾面临资金短缺、师资匮乏等困难。特别是2000年前后,原来的教学平房和宿舍成为危房,学校差点停课。
为了让周围村子的孩子就近入学,更为了将学校的传统传承下去,学校20多名教师自发筹资修建了一栋设施齐全、有12个教室的3层教学楼。此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书院”校园打造得更有书香气息。
8日是开学的第8天,当天下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耽误许久的书法“日课”上,40多名学生铺好宣纸,摆好笔墨纸砚,开始聚精会神地临帖。此时,置身校园内,只闻潺潺水声和鸟啾蝉鸣,一派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十几名老师在他们中间,不时小声进行指导。
“学习书法提升了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文化素养,丰富了我的业余文化生活,书法学习会成为我一生的爱好!”八年级二班学生周文婷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