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懂诺兰的时间管理学

辽沈晚报 2020年09月10日

▶到目前为止,诺兰的所有电影作品中,“看不懂”声音最强烈的就是《信条》。

随着《信条》的公映,各种“看不懂诺兰”的声音又出现了……

从1998年的导演处女作《追随》开始,诺兰就注定成为当今影坛的一位顶级时间管理大师。

业内甚至普遍认为,诺兰在编剧上的功力要高于他导演方面的能力。

诺兰电影的典型特质,就是“诺兰式多线叙事结构”。不同于普通编剧手法,诺兰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充分利用“时间管理学”,在让观者眼花缭乱的同时,又做到乱中有序。

弄清诺兰的时间管理逻辑,看懂诺兰电影也许不再那么难。

《追随》:拼图式多线叙事结构

作为诺兰的导演处女作,《追随》虽然只有69分钟,但仍然不妨碍它成为影迷心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而这部诺兰最早的故事片,也奠定了他此后“多线叙事”的电影基调。从《追随》开始,诺兰的“多线叙事”一发不可收拾,从现实到科幻,从多线平行发展到多线时空穿越,诺兰的脑洞越来越大,故事设计越来越复杂。

弄懂诺兰电影的“时间管理奥秘”,让我们先回到初始,看看《追随》。不像如今诺兰电影开始植入物理学概念玩多线时空穿越,《追随》属于现实题材。没有时间穿越的背景下,诺兰是利用什么办法,让观众对时间产生了一种“交错”的幻觉呢?

《追随》其实就是一个阴谋套着阴谋、反转又有反转的故事。很多人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会有错乱的感觉,因为电影剧情不是按照正常时间线在行进,更像是各种片段的拼接。

故事从主人公比尔走进警局开始。他自述自己的经历,大概上我们可以了解:比尔是个游手好闲的作家,平时喜欢跟踪陌生人打发时间。一次,比尔盯上了一个西装革履的家伙柯布。他的跟踪被柯布发现后,柯布坦白自己是个盗贼,两人一番交心后,柯布开始带着比尔一起潜入别人的家找找翻翻。电影到了这里开始变得复杂,面画一会变成了短发比尔跟一个女郎的交往、一会变成了长发比尔继续跟柯布盗窃、一会又变成了满脸是伤的比尔……三个不同形象的比尔交叉在电影中出现。另外电影还时不时穿插着比尔与警察的对话。于是很多人开始看不懂了。

一般电影的多线叙事手法,是几个不同的故事线按照正序时间同时行进,然后在某一时刻,这几个故事产生交汇点。而诺兰在《追随》中设置的多线叙事,其实就是把一个“正常时间顺序发生的连环阴谋”打乱了排序结构。如果你挑出电影中的剧情片段,按照“长头比尔”——“短发比尔”——“受伤比尔”三种形象进行分类和排序,整个故事一下就变得清晰了。

诺兰的电影,总藏有一把打开锁的钥匙,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找到这把钥匙。

《盗梦空间》:叠加式多线叙事结构

在诺兰的众多经典中,最具人气的还得是《盗梦空间》,该片不仅使得诺兰彻底封神,也让全世界影迷见识了他的超级脑洞。

《盗梦空间》的科幻概念虽然想象力爆棚,但这次诺兰基于此设计的“多线叙事结构”却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

《盗梦空间》的创意概念是“进入梦境的潜意识中窃取情报”。电影中,莱昂纳多带领的造梦师特工团队,靠着潜入别人精神最为脆弱的梦境中的潜意识里,来窃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他的最后一次任务,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次不是要他通过梦境盗取机密,而是要他用进入梦境的方式,给某人的潜意识中植入一个想法,以便影响此人在现实中对某件事所做的决定。于是造梦师团队开始了“梦的设计”,他们设置了一层又一层的梦境、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来保证“想法”最终可以移植成功。但随着事情的发展,一切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他自己似乎也分不清了。

在《盗梦空间》里,诺兰选择以“潜意识”来做这次多线叙事的媒介。他以头脑中的潜意识为故事背景,共设置了6条故事时间线。现实、第一二三四层梦境以及最后的迷失区。以现实世界时间为基础,每深入一层梦境,时间延长20倍。如此推算下来这6条线的时间差是这样的:现实世界的10个小时=第一层梦境中的一个多星期=第二层梦境中的将近半年=第三层梦境中的将近10年=第四层梦境中的近190年。而最后的迷失区域将会失去时间的概念。

在这6条时间线的基础上,诺兰开始设计他的故事。包括:想进入某人梦境需要造梦师们在他身边大家同时用药,一起进入梦中。除了被植入者,其他人都知道这是在梦境中进行任务;每一层梦境有一个主角(就是这个梦的主人),梦的内容也可以是梦境设计师(这个设计师不一定是梦主人)来设计的;越进入更深层次的梦境,潜意识植入效果越强烈;每一条时间线(每一层梦境)发生的事件,都会对另外时间线的事件造成连带影响等。

把诺兰的6条梦境时间差搞清楚了,弄懂其他细节就不是问题了。即便电影节奏快,多看几遍也足够能明白。

《信条》:正反向多线叙事结构

下面就要说到诺兰的最新作品《信条》了。在目前为止,诺兰的所有电影作品中,“看不懂”声音最强烈的就是《信条》。而从豆瓣的评分看,《信条》7.8的评分,也跟此前诺兰电影9分左右的平均分值相差有点多。

《信条》讲述了一名特工,被派去执行一项重要任务,最终通过时间逆行的方式,顺利完成了任务并拯救了世界。影迷对于《信条》的“看不懂”,当然还是因为诺兰的“多线叙事结构”,这一次和此前相比,诺兰似乎有点玩脱了。脑洞大的编剧不止诺兰一个,相比单纯脑洞大,诺兰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严密的思维逻辑。他基本上可以把自己的大脑洞故事的思维逻辑捋顺。但《信条》的一些逻辑上的漏洞,目前还是无法解释的。想要得到真正的解释,可能就得导演诺兰亲自出马了,但诺兰能不能全部解释通,谁知道呢,毕竟他首次给影迷打了预防针:不用试图看懂,感受就好了。

言归正传,抛开一些逻辑漏洞不去较真,怎么把《信条》的整个故事剧情看懂呢?这一次的多线叙事,诺兰选择植入了物理学“熵”的概念,乍一听是不是被唬住了?看上去就像听不懂的样子。大可不必去纠结“熵”。

首先要明白,虽然电影剧情也是过去、现在、未来相互交叉影响,但这不是单纯的时间穿越或者空间旅行,而是时间逆行。就是说电影中的人通过“熵变”的机器来进行逆转,逆转后的人,他的时间是倒流的,他与所在世界的行为都是相逆的。所以并非他想穿越到某个时间或者某个地点就可以瞬间达到目的,“逆转”后也需要经过相同时间的流逝才能达到想去的时间。比如你想回到三年前做某件事,那么逆向后的你同样需要熬过三年的时间才能回到那个点。正因为如此,《信条》主剧情的时间背景只有大概半个月左右。如果时间背景太长,相信诺兰也要疯。

而电影中给出的逻辑是,发生过的事不能改变,就是说即便逆向的你回到三年前做某件事,但其实三年前那件事早已经发生。而你不过是为了保证这件事的发生,才回到三年前。

弄清楚这件事后,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主人公要在未来做一系列的事来影响过去,因为他知道这一切已经发生,未来的他不过是帮助这一切达成闭环。

还是那句话,目前涉及到“外祖母悖论”的科幻电影不可避免的有逻辑漏洞,所以对于《信条》的一些细节不必较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诺兰又一次的带给我们难以置信的想象力。

本版稿件均由辽沈晚报记者张铂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