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昭和七年制“忠灵塔”摆件。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供图
日本人在奉天(沈阳)建立的“忠灵塔”。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供图
也许年轻的沈阳人并不知道,沈阳中华剧场的位置,在多年前曾是日本军队建的“忠魂碑”和“忠灵塔”。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忠魂碑”和“忠灵塔”相继拆除,盖起了中华剧场。在沈阳城内其他的“神社”“忠灵塔”和“忠魂碑”也都被夷为平地。
但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藏的日本昭和七年制“忠灵塔”摆件这一文物上,了解到那段历史。
昨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石岩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日本昭和七年制“忠灵塔”摆件背后的故事。
旅顺“表忠塔”为日军 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忠灵塔”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石岩介绍,日本昭和七年制“忠灵塔”摆件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由裴复先生于2016年9月13日捐赠给博物馆的。
此“忠灵塔”摆件高20厘米,底径14.7厘米,表面为瓷质。塔身上有“忠灵”字样,底部刻有“吊魂伪满洲战蹟地土砂混作塔 昭和七年 工砂採集者陆军大佐稻田已喜藏 作塔后援信乐在乡军人会”字样。
“稻田已喜离开沈阳之前,参拜了‘忠灵塔’,他取走了‘忠灵塔’旁边的一袋土。回国后,在昭和七年,也就是1932年,烧制了这个摆件。该‘忠灵塔’摆件是按照原‘忠灵塔’缩小比例制作而成。原‘忠灵塔’是1910年日本为祭祀日俄战争以来日军在沈阳及周边地区战死者,在今中山公园西北角所建的‘纪念塔’。”石岩副研究馆员解释,“忠灵塔”是日本帝国主义为祭祀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日本“亡灵”而在中国东北各地建造的特殊建筑物。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陆军省于1904年5月30日颁布了《打扫战场及战死者埋葬规则》,规定:“战死者分别火化,将遗骨送葬于陆海军埋葬地,但依实情,可将遗骨临时葬于战地,仅将遗发送还;遗骨临时葬于战地时,可竖木牌,或立石碑,记载某某之墓、何时战死、何日立碑”等。
日俄战争后,日本陆军省又进一步规定,为“追悼”战死者,可在旅顺等地建造收纳遗骨的“忠灵塔”。为此,在日俄战争中指挥旅顺会战的日本第三军司令官乃木希典把他与俄军争夺最惨烈的战场203高地改名为尔灵山,在尔灵山上建造一座“纳骨祠”,用于存放旅顺会战2万余名日军的骨灰。乃木希典又用家乡山口县的石料在“纳骨祠”对面白玉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形状如蜡烛的“表忠塔”。这是日本为日军战死者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忠灵塔”。
设立“忠灵显彰会” 统一负责
各地“忠灵塔”建造等任务
1907年以后,日军在辽东挖掘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战场上的遗骨。并于1907年10月和1908年9月分别在辽阳和大连建筑“纳骨祠”,收纳日军骨灰2万多具。1910年3月,日本为“纪念”在日俄奉天会战中战死的日本军人,在今中山公园西北角地方修建了子弹壳形状的“忠魂碑”,俗称“炮子儿坟”,上书“纳骨堂”三字,收纳日军3.4万多具骨灰。
“忠魂碑”建成后不久,日本关东军又在其西侧修建了“忠灵塔”和“鸟居神社”,用于祭祀在“日俄战争”中战死的日军官兵。这座“忠灵塔”就是日本昭和七年制“忠灵塔”摆件的原型。“忠魂碑”的基座也改建成为灵堂。这也是日本人在奉天(沈阳)建立的第一座“忠魂碑”和“忠灵塔”。
此后,日本关东军又于1910年6月在安东(丹东)建筑了“纳骨祠”,收纳日军3千多具骨灰,加上旅顺尔灵山上的“纳骨祠”,共安纳日军8万余具骨灰。1923年10月,日本在大连成立“南满洲纳骨祠保存会”,接替关东军管理各处“纳骨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骨灰管理量大大增加,“忠灵塔”的建设遍及东北主要城市。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又在新京(长春)动工修建“忠灵塔”。1932年以后,随着日本在中国东北统治的稳固,日本关东军认为对于为日本天皇和国家而战死在中国土地上的日军,不能仅仅是“收纳骨灰”和“简单祭拜”,而要有一种“仪式感”,要彰显他们的“牺牲精神”。因而,1935年4月,日本关东军设立了财团法人性质的“忠灵显彰会”,统一负责各地“忠灵塔”的建造、维护管理、组织祭祀和保存“重要战绩”地等任务。
“忠灵显彰会”以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为理事长,设理事8名、监事2名、评议员10名。另设旅顺、大连、辽阳、奉天、安东、新京(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承德等9个地方委员会和事务所,具体负责筹建“忠灵塔”,合祭附近的战死者。
规定中国人对“忠灵塔”行礼
加深对东北人民精神统治
截至到1942年,日本关东军在所占据的东北各大城市中心要地共建10座大型“忠灵塔”性质的“纪念地”,按建设时间顺序分别为旅顺、大连、辽阳、奉天、安东、新京、哈尔滨、齐齐哈尔、承德、海拉尔。这些场所合计收纳骨灰数11.3万。
随着“忠灵塔”数量的增多,其已经成为宣扬日本武士道精神、奴役东北人民的精神工具。在沈阳,日本人走到“忠灵塔”,都“毕恭毕敬地行礼默哀”。但同时日军还规定,中国人走到这里也得行礼,连摩电车开到这儿,售票员用日本话喊一声:“‘忠灵塔’到了!”,坐车的人都得站起来行礼。
同时,为了加深对东北人民进行的精神统治,日本加速在各地修建各种宗教设施,除了上述大型的“忠灵塔纪念地”外,各地还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神社”“忠灵祠”“忠灵塔”和“忠魂碑”。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沈阳的“忠魂碑”和“忠灵塔”相继被拆除,随后盖起了中华剧场。而塔前的“纪念花园”现在是欧亚联营所在地。在沈阳城内其他的“神社”“忠灵塔”和“忠魂碑”也都被夷为平地。
【专家观点】“忠灵塔”既是日本宣扬军国主义的工具 也是对东北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工具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石岩
“忠灵塔”最初的建立,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在对外侵略战争中的死者及其后继者,悼念“战绩”或“功绩”,为其“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扬幡招魂”的产物,也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
随着“忠灵塔”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遍及东北主要城市,这时的“忠灵塔”已经成为纳骨和参拜于一体的“纪念地”,也是宣扬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工具。日本在“忠灵塔”广场定期举行慰灵祭,欺骗日本军人继续为“天皇”而战,为“圣战”而战。同时,还强迫东北人民祭拜,实行思想麻醉和精神奴役。
日本战败投降后,在沈阳城内的“神社”“忠灵塔”和“忠魂碑”都已经被拆除,夷为平地,现在的我们无法直观的去体会当时的历史。
但日本昭和七年制“忠灵塔”摆件,它已经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