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沈阳这两代相声人

辽沈晚报 2020年08月18日

□王小石

8月15日,沈阳相声名家陈连仲去世,随着金炳昶、王志涛和陈连仲的接连去世,沈阳作为当年“京津沈”三大相声重地的名家们逐个凋零。

当年他与王志涛合作表演的相声《特殊生活》《台湾来信》获文化部表演二等奖。他与王志涛合作表演的《百听不厌》曾荣获文化部“金狮奖”相声比赛一等奖、文化部“文华奖”新节目奖。

在他担任沈阳曲艺团业务团长期间,招收了一批学员,其中就包括穆凯、肖卫星、申申等人。

这期话题就由现在的沈阳曲艺团业务团长、沈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穆凯来聊聊这两代相声人。

王小石:我记得我们聊过1997年沈阳曲艺团招学员班,你就考进去了。

穆凯:那时的沈阳曲艺团名家汇集,杨振华、金炳昶、陈连仲、贾承博、王志涛、于琪,都是在东北乃至全国扬名的相声演员。

陈连仲先生是沈阳曲艺团的业务团长。在他当业务团长的时候,成立了我们沈阳曲艺团的学员班,这个学员班培养了我们这一批40岁上下的青年相声演员,其中包括我,主持人申申,还有德云社的郑好。

还有像这个现在团里活跃在舞台上的肖卫星,很多人都是通过“桂兰”这个角色熟悉他。

《马大帅》里边演拳击手的刘江舸,还有东北大鼓的张娃佳,就这些人都是当时学员班出身,现在依然在从事着曲艺行业。

当时这个学员班将近20个学员,经过那段时间在曲艺团的学习,也是陈先生领着我们,包括王志涛先生一起教我们。

王小石:我记得你提起过1998年两个月演了50多场,1999年更是53天演出125场,让自己进步很快。

穆凯:一个曲艺演员必须有实战机会才能让自己进步得快,这种与观众面对面的剧场演出对曲艺演员是最大的考验,哪个包袱能响、哪个包袱为什么不响,接受了观众的考验,下场再琢磨琢磨,演员就进步了。

当年沈阳曲艺团的实力在全国也是排得上号,而且老一辈演员口传心授:千场万场,对于观众都是第一场。即使每天七场下来,也是严谨如初,演员态度绝不敷衍。

陈连仲先生退休之后对沈阳曲艺团和沈阳相声的发展也非常惦念,每次我到陈先生家里去,或者私下通电话,他都非常关心,经常提出一些发展方向上的建议,之前我们在沈阳市艺校开板的曲艺班,陈先生作为艺术总监在那呆了四年。

现在这个曲艺班学生们也都毕业了。我们也从中选出几名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我们沈阳曲艺团演员阵容中。

这也是陈先生在最后这一段时间内,为咱们沈阳曲艺团、为沈阳曲艺、沈阳相声作出的贡献。

陈先生作为非遗沈阳相声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始终在关心着沈阳相声,但凡有年轻演员到家里去,他都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帮助这些年轻相声演员成长,也愿意在舞台上给这些年轻演员合作捧哏,帮助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