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总不如

辽沈晚报 2020年08月08日

□佚名

他山,不难理解,指的是别处的山,又引申泛指山石。“潮来无别浦,水落见他山。”他山见潮落,隐匿于天际,若是要辨别这山的奇妙,说道山的优劣,难免要作一番比较。于是己山、他山,眼前的山、远方的山,熟悉的山、陌生的山,就常需两两比较,心中总会钟情于一山,而这山往往是故土之山,居所之山,祖国之山,由此感慨“他山总不如”。

苏轼《儋耳山》:“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余。”这首诗的意思并不复杂,大概是说,迎面而来,一山突兀,摩天凌霄,与周边碌碌无奇相比,显得卓尔不群。画龙点睛之笔乃是“他山总不如”,非常契合苏轼当时之心情和窘态。苏轼咏儋耳山,实则借典喻忧愤。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渡海到琼,赴贬谪地儋州,受当时航运条件所限,渡海宛如经历一场劫难,苏轼过海时犹劫后余生,惊魂未定,故而一路感慨,先有“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之句,后遇儋耳山,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吟出“他山总不如”。

他山总不如,果真如此吗?其实,苏轼激情题咏的儋耳山,虽说是儋州当地的最高山,但并不是游历海南时遇到的最高山。苏轼谪琼三年,游历甚广,创作甚丰,单是诗词就有140多首,记述了海南当地不少的大山,如五指山、黎婺山等众山,遇见的儋耳山景色也并不是最奇秀,或许是先入为主,抑或寄情于此,初到此地,苏轼既不识山名,也无人指点一二,遂命眼前之山“儋耳山”,加之连日奔波,偶遇奇景,一时兴起提笔写诗,以此表达怀才不遇和理想不能得以施展的愤懑、痛苦和烦恼,但也不乏旷达乐观的感情。

儋耳山,先前并不知名的山,因苏轼的到来和题写的诗文,从此成了當地的一座名山。冥冥中有了苏轼的一个偶尔吟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千百年来因世人喜爱苏轼,于是记住了儋州,记住了儋耳山,这座并不算高的山,亦有了“他山总不如”的骄傲资本,就像江南三大名楼,必有一篇传世佳作交相辉映一样。儋耳山亦是如此,近千年来这座山岭既辉映于史册,也亮丽在人间,儋耳山隐匿于世间千百年,一直在等待一位故人的到来,是机缘巧合更像命中注定。

苏轼的“他山总不如”非常平实,或许与苏轼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关,没有像盛唐青年诗人一样,生出一股豪壮之气,唱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般的豪迈。苏轼此时断然吟唱不出,因为他有的只是“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人在旅途中的困顿一次次上演,苏轼的被弃置感是一而再再而三相随。苏轼谪琼时,已六十有二,在那个年代已然进入了英雄迟暮之年,自是生不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感慨,有的只是“他山总不如”的不舍和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