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荡灰”也称为通灰,是在“捉缝灰”之后,通身满刮的一道灰,约为3-4mm厚。待干后打磨掉飞翅及浮籽,再打扫干净。辽沈晚报首席记者 查金辉 摄
“地仗”是古建筑构建外保护层的名称,比较多的用在对柱子的保护上。
可别小看这层保护层,“一麻五灰”是传统建筑地仗工艺的代表,即地仗有一层麻和五层灰。完成这“一麻五灰”的工艺,需要近二十项工序。在柱子上完成地仗工艺并上四道油后则至少需要60天。
8月5日,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二期工程第二次公共示范和观摩体验活动迎来研学专场,来自各学校的32名在校生走进沈阳故宫十王亭修缮现场,观摩古建筑修缮工艺——地仗的传统工序,并动手体验。
“地仗”原来用在柱子上
这层保护层需要近20道工序
施工主讲人介绍,木结构虽然有稳固抗震抗压性能,但是依然会受到虫害和雨水的侵蚀,为了保护木构件,在建筑表面上未进行油漆彩画工作之前,木质基层和油膜之间的部分就要做“地仗”。地仗比较多的用在古建筑的柱子上。
地仗主要由灰和麻组成,“一麻五灰”是传统建筑地仗工艺的代表,即地仗有一层麻和五层灰。其实古建筑中不仅有一麻五灰,还有一麻四灰、二麻六灰等工艺,还有四道灰、三道灰、二道灰等不用麻(即“单披灰”)的工艺。在本次活动中,向观摩体验者介绍了“一麻五灰”的工艺。
“一麻五灰”从里往外的顺序主要为捉缝灰、扫荡灰、披麻、压麻灰、中灰、细灰,之后还有磨细钻生和血料腻子两道工序。完成“一麻五灰”需要操作近二十道工序。排除雨天等天气因素,在柱子上完成这些工序并上四道油则至少需要60天。
在活动现场,施工主讲人首先在工程现场外的图版和模型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们集中讲解了古建筑油饰彩画地仗的工艺、工序、原料配制,并现场展示了地仗所使用的传统工具和传统材料。
随后。学员们观摩地仗修缮工艺中的相关工序,还进行了地仗灰料的配比调制,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下竹钉”工艺。
现场观摩地仗基层咋做
“披麻”前先要完成这些工艺
地仗修缮,通俗地说,就是将原来的地仗这层保护膜去除后,再重新做地仗,放上新的保护膜。
做地仗基层,也就是“披麻”之前,就需要完成“砍净挠白”“下竹钉”“汁浆”“捉缝灰”和“扫荡灰”这些工艺,而每一道工艺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说道,彰显古代人的“工匠精神”。
比如 “砍净挠白”是在木骨表面对旧油皮进行处理的工序。先用小斧子将木件砍出斧迹,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阴角后大面,轻轻砍一遍。再用挠子将砍成活的木件挠一遍,顺木纹轻挠,不得伤其木骨,挠掉翘起的木骨即可。木件表面如有翘岔时,应用竹钉钉牢或去掉。木缝超过10毫米时,应用木条嵌实钉牢,称为“楦缝”。重要建筑或部位的木缝内要下竹钉,以木材涨缩将油灰挤出。竹钉间距约为15厘米左右,两钉之间再下竹扁或木条;“下竹钉”是指由上至下,由左至右认真检查每一构件,把缺损、爬棱、活节子、糟朽处,视情况用木板或木条剔补钉牢,并下竹钉。钉距15厘米左右,由缝的两端向中间下。
还将进行观摩体验活动招募 可关注沈阳故宫官方微信
沈阳故宫博物馆馆长李声能介绍说,希望通过这种近距离观摩体验古建筑油饰彩画修复工艺的活动,让本就具备一定文保知识的学生们,深入了解古建筑修复的传统工艺,深刻领会“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同时也希望通过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关注,扩大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的社会传播。
据介绍,在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二期工程竣工前,沈阳故宫还将根据维修工序和工程进度,组织由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示范和观摩体验活动,可通过关注沈阳故宫博物馆官方微信了解观摩体验者招募信息的发布和参与方式。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