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30+”女性形象 还需更高创作视角

辽沈晚报 2020年08月05日

近期,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和电视剧《三十而已》走红荧屏,将“女性30岁”这一话题一次又一次顶上热搜,拨动女性观众的神经。正如《三十而已》中钟晓芹上司的“扎心”考问:“站在30岁的门口了,知不知道什么叫三十而立?”进入30岁,对于女性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些影视作品以“30岁”设立界限、展现社会各阶层女性群像,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还是制造了剧里剧外的生存焦虑?有观众认为,“每一个角色的遭遇都让人感同身受”,也有网友批评,“这类剧用多倍镜放大当下社会中的一些情绪,本质上是在贩卖焦虑”。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影视作品的确存在迎合市场的爽剧特质,但也确实反映出当下女性群体所面对的社会现实。

人物典型、细节感人

引发女性群体共鸣

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三位主角之一的资深“沪漂”王漫妮在上海打拼8年,却囿于在城市里扎不下根和不甘愿回家乡的困境;另一名主角全职太太顾佳把家庭和老公的事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却仍逃不过婚姻被入侵者击溃;第三名主角都市白领钟晓芹在30岁的关头遭遇了生育意外和婚姻破产的双重打击……这些“30岁女人”的经历,正是无数在职场拼搏的中国女性的缩影。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赛道上,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奔跑着。王漫妮有梦想、有拼劲,但在人生选择上存在着脱离自身实际的虚荣想法;顾佳行事果决、目的性强,但同时也展现出心机深重的一面;钟晓芹天真善良,但对于自己的家庭和职场都缺乏主见和掌控。这些性格各异、人设并不完美的女人,以及她们面对生活的困顿、失意和抉择,引起剧外女性群体的强烈共鸣。剧中角色性格真实饱满、角色境遇贴近现实,因此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全职太太算不算独立女性”“生育应该有计划还是顺其自然”“房租该不该占去收入的一半”等话题在网络空间不断发酵,引发网友热议。

主角之外,剧情还设置了“太太圈”和早餐摊老板娘两种同年龄段却过着截然相反生活的女性群体作为对照。或许这两类人群离电视剧目标观众的生活并不近,但它却在对照中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生存焦虑——“太太们”为跻身名流苦心经营,小吃摊主为温馨小家风雨兼程——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想尽办法向上发展,而这奋斗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却是“谁解其中味”。

从近期的一系列女性题材作品中可以总结出,虽然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对于“30+”的女性来说,无论是职场、情场还是家庭,想要“乘风破浪”并没有那么简单。

《三十而已》的导演张晓波表示,“虽然《三十而已》讲的是三位30岁女性的故事,但对于很多女性而言,她们面临的困境、焦虑是共通的,希望观众能从剧中获得一些不一样的情感共鸣和力量”。观众确乎感受到了共鸣,在面对学业、职场、婚姻、养老、育儿等接踵而至的压力时,或披荆斩棘,或如履薄冰,可贵的是,一地鸡毛之后,仍能坚定心中理想,仍有拥抱生活的勇气。

抛开“爽点”“痛点”

女性题材要有核心表达

女性剧集市场逐渐成熟,观众的口味要求也逐步走高,剧迷们不再满足于常规女性剧中轻易陷入恋爱旋涡的“傻白甜”女性角色,也看不惯在职场上一路“开挂”、高歌猛进的“玛丽苏”“女王”。摆脱虚假和稚嫩,拥有独立人格和充实思想,并能以专业能力换取职场成功的成熟女性,才是观众们真正喜爱和期待的角色。

尽管《三十而已》已经出圈,但也存在角色设计和剧情逻辑上的瑕疵。设定为销售精英的王漫妮,并没有展现出其胜任岗位的机智和才干,而是一味以鞠躬和微笑突出态度好,使她扎根上海、阶层跃升的梦想显得更加虚妄可笑。近期播出的电视剧《爱之初》以女主角勇敢追爱的故事为主线探究30多岁女性不同的婚恋观念。然而,事业有成才貌双全的女主持人被人骗到国外追爱、为拿到绿卡而找人结婚等不符合逻辑和当下现实的剧情设计,不仅无法让观众共情,还引来一众指责。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之后一直是瞩目的焦点,近期观众口碑却逐渐走低。

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黄典林看来,“当下的部分女性题材存在着输出强烈观点和口号的偏好,时髦的话题搅动线上线下,狗血的剧情掀起高潮,观众一哄而起宣泄情绪。然而,剧作的文学性和内涵大打折扣,这类剧或能成为一时热剧,但难成经典。同时,一些作品观察女性的视角单薄且守旧,这一点上,应该多听一听现实中女性的真实心声”。

纵观近年来女性题材作品的得与失,可以看出,影视作品讲述“女性故事”不该止于制造“爽点”、挖掘“痛点”。支撑品质和口碑的,还得是站得住脚的价值立场和有深度的核心表达。

避免套路化创作

在反映现实中实现价值引领

从《欢乐颂》开始,不同性格、背景和人生经历的青春女孩彼此依靠、共同成长的故事便开始流行。《欢乐颂》里合租在“欢乐颂”小区的“沪漂”女孩们在繁华都市里寻找美好爱情和事业;《青春斗》里相识于大学的年轻女孩们也开启了在北京追寻友情、爱情和事业的征途;《三十而已》提炼出当下社会女性的典型形象,配合能够引爆舆论的社会议题,再加上符合当下观剧审美的剧情设定,也将成为未来女性群像剧的创作范本之一。

翻看女性群像剧未来片单的剧情简介,同质化问题更加凸显:几位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女性均来到人生岔口,遭遇婚姻、家庭、事业乃至思想的困境,携手并进共同成长。故事梗概上显示的创作模式几乎是一脉相承。同质化作品扎堆播出,难免会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尤其在《三十而已》这样不俗品质的热播剧之后,想要再度突出重围,接下来的女性群像剧就需要另辟蹊径,更新创作模式。

在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黄华看来,这类剧在角色设定上视野需更加宽广。职场白领只是中国女性的一种身份,还有在社会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女性群体值得去发现、去书写。其次,人物情感要有逻辑、要符合人物的经历和背景。另外,在婚姻、生育和职业之外,需要给女性更多讨论个体价值、展现个人魅力的空间。与此同时,青年编剧王婧也认为,“30岁左右的女性或许要面对婚恋、育儿、养老等问题,但这些绝不该成为女性必须经历并且为之奋斗的一切。荧屏需要更多人格独立、思想进步的女性角色,需要更多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关注个体生存困境的女性题材”。

未来一段时间,女性题材将会是创作的热门。在洞察女性生活现实、展现当代女性风采之外,还需从更高的创作视角出发,以精耕细作扣准观众审美,以正向价值观引导纾解女性群体的现实焦虑。据《光明日报》

链接

从《乘风破浪的姐姐》

看原创综艺走出去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国内依旧延续着超高点击量和社会讨论热度。而在“乘风破浪”成为国内年度热词之后,《乘风破浪的姐姐》也引起了海外媒体与网友的热议。

日本网友对节目热情高涨,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为自己喜欢的姐姐助威;韩国网友表示也想拥有这样一档节目,肯定节目中姐姐们的自信、勇气;海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节目相关视频多个超过50万浏览量。

“中国的娱乐业传统上更青睐20岁出头的,甚至更年轻的女性,《乘风破浪的姐姐》集结的是30位30岁以上的女选手,打破了常规”“中国的娱乐业不再只是单一审美,节目打破了常规真人秀的模式”“30岁以上的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对,做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从国外媒体与网友的评价来看,该节目模式与内容均受到肯定。据了解,7月5日,该节目已在新加坡电信商星和电信上线播出,其他不少国家和地区也正在洽谈节目模式与版权的“出海”。

作为一档原创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何能获得国内国外观众的普遍认可?主要原因还在于题材与表达形态上的创新,以及具有在其他文化环境中被广泛复制和传播的可能性。从故事上,节目开掘出当代都市中青年女性真实率性的“她故事”,让年龄相仿的观众看到了自己和姐妹们的身影,激发普通人的共情。

从精神上,节目展示了30岁以上女性自信、勇敢、互相成就、共同成长的魅力和风采。不少观众表示,他们更想看的不是表演,而是姐姐们的个性、突破和成长。透过密密麻麻的弹幕,世界各地的观众纷纷感叹,30岁以上的女性不仅可以做好妈妈、好妻子,也可以大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传播上来讲,“她故事”“她精神”一改人们对30岁以上女性固有的认识,有耳目一新之感。“她故事”中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表达,嫁接上中国文化中对“她精神”的独到理解,即使放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也能引起情感上的同频共振。

《乘风破浪的姐姐》不但有节奏紧张的比赛,更有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谈话中的正能量分享,独具特色的“她呈现”突破综艺节目的传统模式,让人们看到综艺节目尤其是音乐节目更多的可能性——除了演唱与选秀之外,节目还可以关注什么、延伸什么、引起什么思考?这档节目做出了探索,也拓展了思路,那就是关注更多群体、回应社会问题,引发共鸣与反思。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