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为女儿买了一辆自行车,三口之家人均一台自行车。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1980年,尹士国、刘抗美夫妇拥有了第一辆自行车。
2007年,为了带助养孤儿游玩,家里买下第一辆私家车。
2010年,家里又添了一辆七座车,可以带孩子们“翻山越岭”。
从省吃俭用攒钱,凭票买下的第一辆自行车,到如今买下七座的SUV,这些照片的对比,见证了四十余年,尹士国与刘抗美夫妻俩生活的变化。
而这些交通工具不仅记录下当时的生活,也同样承载着他们和助养的残疾孩子之间的美好回忆。
在他们看来,国家在不断进步和飞跃,自己的生活只是一个缩影,在见证和体会幸福的同时,也要学会感恩,回馈社会。
省吃俭用加“要票”
婚后积攒两三年 买到第一辆自行车
今年67岁的尹士国,退休前是火箭军某部副总工程师,68岁的妻子刘抗美是一名退休党员。
目前,尹士国和刘抗美夫妻俩住在沈阳市皇姑区鸭绿江北街一个军人家属区,两人的老家在吉林,夫妻俩于1979年结为连理,说起家里的第一辆自行车,让两人印象深刻的两个关键词是“省吃俭用”和“凭票买车”。
在当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是三大件,这也是当时家庭炫富的大件之一。一辆自行车当时售价是一百多块钱,扣除正常的生活费用之外,想买得起这辆车,得攒个两三年。因为那时候工资不高,真正节余的一个月也就十块八块的。而且不是有了钱就能买的,得有票。我们好不容易才搞到了一张‘飞鸽牌’自行车票。1980年,我们家拥有了第一辆自行车。当然格外珍惜,一有空,我们就擦车,把车擦得锃亮,加上一路清脆的铃声,换来许多羡慕的眼光”。
刘抗美回忆,其实当时凭票供应的,不仅自行车,还有居民粮油供应。“当时爱人在深山的导弹基地工作,我和女儿从两人的口粮中省吃俭用,储蓄了大米、面粉和豆油等粮食,直到国家取消粮食供应限制,取消了《粮油供应证》,敞开粮油供应,我储蓄的这些粮食也成了我‘永久的纪念’”。
安装了固定电话
两地工作的夫妻俩联系方便多了
在当时,能拥有一辆自行车,也是很多人的梦想。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个梦想不再奢侈。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基本上买自行车就不需要用票了,敞开了。1990年左右,丈夫尹士国调到洛阳部队工作,买了家里的第二辆自行车,1993年调回老家时,还特意到洛阳市公安局办理了自行车转迁证明。“当时买来自行车是要去公安局办自行车行车执照的,一年一检,就像现在的汽车年检一样。所以必须有迁移证明,才能在当地使用并拿迁移证更换当地的使用牌照”。
“因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1997年,女儿上学,还有我上班,都需要骑车。我们就为女儿买了一辆自行车,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不用再攒钱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生活条件提升上,让刘抗美记忆犹新是,1992年她还购买了一台刚上市不久的小灵通寻呼机,“别在腰间,每当铃声响起,感觉远距离的沟通和联系不再那么费时费力。”
1995年,我们家用1703元,安装了固定电话,“家里有了电话后,夜间或者周末联系工作上的事儿,就很简单了,特别是与远在外地部队工作的丈夫联系方便多了。”
而在1997年,刘抗美家有了第一部手机,用2750元购买了一部松下G500手机,“有了手机,感觉工作和生活更方便了”。
买了第一辆私家车
一有时间 就带“助养孤儿”出去游玩
有了私家车,生活越来越便捷,也增添了很多乐趣”。刘抗美说,进入新世纪,自行车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轿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有了这辆小轿车,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会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最初是省内自驾游,比如大连、锦州、盘锦等城市,都留下了我们和孩子们快乐的足迹。”
2001年,尹士国随着部队调到沈阳,刘抗美则在2003年办理退休来到沈阳。一家人开启了在沈阳的幸福生活。
2005年5月8日,《辽沈晚报》刊发了一篇《二百孤儿母亲节里找“妈妈”》的报道,邀请有条件的家庭定期把沈阳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领回家。看到报道,刘抗美当天就赶到沈阳市儿童福利院,成为沈阳市第一批助养妈妈。
刘抗美至今还清晰记得,当她来到儿童福利院,在一间教室里,老师对孩子们说:“有位妈妈要接你们回家。”话音未落,一个右手残疾的三岁半男孩,跑过来抱住她的腿就喊:“妈妈,妈妈带我回家!”刘抗美从中听到了男孩渴望母爱的心声!从那一刻起,她就成了孩子的妈妈。助养2年后,男孩被一对夫妇收养,直到现在他们之间还联系不断,有时会给孩子寄东西。
“为了带孩子们出去游玩,我们在2007年末,花26万元购买了一辆丰田凯美瑞轿车。
孩子喜欢翻山越岭
家里又添了一辆七座SUV
2010年,刘抗美家里的车又升级了。“助养的孩子特别喜欢到山川,我们想带着孩子们翻山越岭,到深山老林玩,到长白山天池,所以我们这次添了一辆SUV。每逢节假日,开车带着助养的孩子到处玩,基本上是东北三省内自驾游,长白山天池、通化、松原市及查干湖等,特别开心。”随着自驾游经验越来越多,有时候自驾游一次就去好多地方,大约半个月时间才回来。
同时,人们的出游工具的选择越来越多,夫妻俩还曾带着孩子们坐飞机去广州、西安、洛阳等城市旅行。
在12年的时间里,刘抗美在丈夫和女儿的支持下,用12万积蓄助养了10名福利院孤残儿童,为孩子们写下2000余篇成长日记,拍下10万余张照片,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
刘抗美对公益的坚持,也得到了肯定。她获得了“辽宁省最美老党员”、2017十大感动沈阳人物暨沈阳市道德模范、辽宁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皇姑区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2019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之所以有助养孩子的想法,是因为我小时候受过很多人无私的帮助。我退休之后,有时间有能力照顾好一个小孩,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不回报社会呢?”在刘抗美看来,“国家在不断进步,从小家能反映出国家飞跃的变化。我的小家只是众多家庭的一个代表,这些变化见证着幸福,也提醒着自己和家人在感受幸福时,学会感恩社会”。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