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皮车到动车 跑出父子小康路

辽沈晚报 2020年08月04日

张闻在现代化的驾驶室内驾驶火车。

高铁动车司机张闻。

当年,张闻父亲获奖后,一家三口在火车前合影留念。 本稿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一张是当年老张全家人捧着奖状和鲜花在“老火车”前的甜蜜合影;一张是如今小张在“新火车”驾驶室里的“科技范儿”帅照。

一条路,两代人,父子俩的光荣与梦想都印刻在了他们深爱的职业上。父子两个是不同时代的火车司机 。翻开他们的家庭相册,听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前进,看见幸福。

张国生今年67岁,开了20多年的火车,想都没敢想过,如今的高铁一小时能跑300多公里。原来从丹东到沈阳绿皮火车得7个多小时,现在动车3个多小时就能跑个来回。原来蒸汽机车都是烧煤,煤都是一锹锹地铲到锅炉里,一趟行车下来,整个人都变成了“黑人”,“变化太大了,那时候和现在没法比。”

张闻是张国生的儿子,今年41岁,也是一名火车司机,在沈阳机务段工作。与父亲开“老旧”的慢火车不同,张闻如今驾驶的是高铁动车。儿子很自豪,“现在的条件肯定是好多了,车速提高了,车厢干净了,驾驶室也大变样,再也不用像我爸当年当火车司机那样,还得探出头去瞭望……”张闻1998年参加工作,已累积安全行驶数百万公里。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高铁动车的飞跃,技术一次次变革,历经了两代人的岁月。老张、小张父子俩见证着技术变革,同时也见证着生活的突飞猛进。

蒸汽火车

需要将头探出窗外瞭望 左肩熬出伤

张国生今年67岁,原来是沈阳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2008年退休,跟火车有着不解的缘分。

1972年,张国生进入丹东铁路机务段,考取了司机资格证,按照规定,他需要从蒸汽机车里的一名司炉干起。

张国生说,蒸汽机车驱动的火车,要有人不断往大锅炉里添煤燃烧,将水转化成蒸汽来带动,烧煤的大炉子就在火车头的驾驶室内,司炉的主要工作就是铲煤,是一种重体力活,让人汗流浃背,非常辛苦。“司炉要保持一个节奏,铲一大铲子煤,伸进炉子,用力甩开,才能让煤均匀地散开,这样燃烧才够充分。从沈阳到丹东一趟下来,得烧10多吨煤。”一趟下来,整个人都成了‘黑人’,满身满脸就连鼻孔里也能洗出厚厚的一层煤灰。

困难无法让心怀壮志的人退缩,努力着,张国生一步步从蒸汽机车司炉,成长为副司机,再成为一名优秀的司机。

当上司机后,蒸汽火车的另一个特点又让张国生终生难忘。火车驾驶室不完全封闭,火车一跑起来就像腾云驾雾,司机坐在驾驶室里,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必须不断地把头探出车窗外瞭望。

“火车没有电,没有风扇,火车司机在驾驶室里,夏天时衣服湿了干,干了再湿;冬天更让人难以忍受,驾驶室内闷热,而窗外寒风刺骨……”张国生说,由于长年累月的侧身瞭望,如今赶上阴雨天左侧肩膀就会隐隐地疼。

虽然工作环境苦脏累险,看着一车一车的旅客随着“哐当哐当”的绿皮车历经7个小时,从沈阳安全抵达目的地丹东,张国生还是觉得十分幸福。

内燃机车

司机对话基本靠“吼” 驾驶室油味重

很多年后,张国生又迎来了“新车型”——上世纪90年代,内燃机车逐渐代替了蒸汽火车,张国生又成了一名内燃机车司机。

“内燃机车比蒸汽火车先进,烧煤的大炉子被柴油机取代,没有煤灰,驾驶室干净多了,驾驶室内冻不着也热不着,再也不用频频探出头去瞭望了。”

“虽然干净,但噪音大、油味重,司机对话基本靠‘吼’”,张国生回忆,最要命的,是机车经常漏水漏油,操纵台红灯一亮司机心里就发慌,随时有可能停车,停车就是机车故障。

因此,张国生一直把“彻底瞭望、确认信号、手比眼看、高声呼唤”这四句口号植根于心间,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安全。但有时候一个小零件临时出了问题,也会使正在行驶的火车“趴窝”。

张国生回忆,一次在从沈阳开往丹东的途中,火车正在行驶中,突然他感觉驾驶室内的温度升高了,仪表盘上的指针也有些变化,他意识到肯定出问题了,他立即告诉副司机赶紧检查哪里出了问题。

凭着多年的驾车经验,张国生意识到应该是胶管裂了,他告诉副司机去检查一下是否有漏水现象,“副司机检查后,果然是胶管漏水了。”张国生说,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判断自己能不能维修,能维修就尽快修好,不能维修就及时请求救援。

因为是小毛病,张国生和副司机很快就解决了,换掉裂开的胶管,这个“小插曲”也就过去了。类似的事情张国生还经历过多次,都被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化解。

对工作的热爱 促使儿子对火车感兴趣

他车的线路中。

获得第一,不仅有物质上的奖励,更有精神上的奖励。每次获奖张国生都会戴上大红花,还有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奖励对儿子张闻有了很大的影响。

也许是天生流淌着铁路人的血液,张闻从小就对火车有感情。父亲是火车司机,他也很自豪,小时候经常说长大了要和父亲一样开火车。张国生自豪地说:“儿子的愿望早已实现,而且在很多方面赶超了我。”

张国生工作认真,善于总结,多年下来他积累了不少开车的经验,这也使得他能连续获得“3个100趟”第一名。

1993年前后,单位规定火车司机每跑100趟,如各方面都没有问题,会奖励相应的员工,“我连续获得3个第一,每次奖励100元,相当于我一个多月的工资,那时猪肉才一块来钱一斤,能买一百来斤猪肉呢。”张国生笑着说。

问起张国生怎么做到连续拿到“3个100趟”第一名的,张国生说,这靠的是平时的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的学习总结,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工匠精神。

比如在错综复杂的车站线路中,在出口和入口处,挂火车头的时候,一定要看好信号,“每一个信号都要看好,稍不注意就会跑到其

电气机车

解放双手 分工明确 工作环境更好了

41岁的张闻现在是一名动车司机。不过,比他父亲先进的是,张闻驾驶的是动车、高铁列车。电气化让司机的工作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双手解放了,各种仪表实时展示行车情况;空调有了,冬暖夏凉。

“现在的驾驶环境好,就连前面的风挡玻璃也是特别制作,即使外面有很大的风,驾驶室内也不会有太大的感受,这给司机瞭望带来极大的方便。”张闻自豪地说,现在和以前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伴随驾驶室环境变化的,还有管理等各方面的变化,如今司机不仅着装上制服领带、整齐划一,而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司机承担着全列设备的操作和监控,而设备检修和故障排查则由机械师负责。

动车司机的工作环境更好了,但要求也更高,必须具备电子、电器、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由于高铁动车时速太快,不能出毫厘差错,这要求司机必须聚精会神。“动车每秒跑七八十米,如果司机打个哈欠,两三秒钟的时间火车就能跑出去二百多米,这就要求司机不能有丝毫分神,时刻保持高度集中。”

张闻在每次开车前都要进行例行检查:各开关状态、各仪表显示,进行机能试验,检查制动效率是否正常,输入ATP数据等,技术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变化,还有行车标准的变化。

父子的笑容是小康生活最珍贵的“名片”

火车司机工作环境变化的同时,还有很多方面也悄悄地发生变化。

张闻现在每次出车都会随身携带一个拉杆箱,里面装满了驾照、行车相关的手账、通讯电台、作业指导书等物品,“大盖帽、白衬衫、打领带、拉杆箱,这是现在高铁司机每次出行的‘标配’,而当年我父亲出车时,就用一个篮子装着水瓶等物品。”

伴随科技给张闻工作或生活带来的变化,张国生和张闻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好成绩是奋斗出来的,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在司机岗位上,张闻打磨历练,爱一行钻一行,凭借过硬的本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他被评为第一个星级司机;近3年来始终保持一等司机的称号;2017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

父子俩都是火车司机,而且都是客运司机,这让张闻引以为傲。以前因为工作原因,父子俩难得坐在一起,可每次见面他们聊的话题依然是火车。如今,父亲退休在家,父子俩有更多的时间聊有关火车的那些事,就连张闻上小学的女儿也对火车十分感兴趣。

“我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这是张闻女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虽然在家陪伴她的时间不是特别多,但她从内心为我感到骄傲。”张闻笑着说。

工作环境变好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张国生和张闻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就是小康生活最珍贵的“名片”。

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