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第二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进入最后评审阶段

评委专家透露心中最佳作文模样

辽沈晚报 2020年07月10日

截至昨日,由辽沈晚报、ZAKER沈阳客户端联手辽宁省作协社会联络部、辽宁文学院《文学少年》杂志主办的第二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已经接近尾声,进入最后的评审阶段,这项辽沈地区教育界和文学界的盛事吸引了近三万名学子的参与,征集到大量优秀作文。

主办方将从近三万篇作文中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以及人气投票投出的星光奖。

昨日,辽沈晚报记者采访了《文学少年》杂志的主编盖艳恒、副主编高凯,沈阳市沈河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马岩,于洪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刘红和东北育才双语学校语文教师、沈阳市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翟文俊。

这些参与了作文大赛评选的专家评委也通过各自的阐述,描述出内心最佳作文的模样,以及通过这次大赛对众多参赛小选手们提出的要求和期待。

有些优秀作文够得上杂志刊发标准

评委:盖艳恒 《文学少年》主编

由著名作家冰心题名的《文学少年》杂志创刊于1981年,距今已近40年,谈及杂志的厚重历史和社会影响,盖艳恒说,多年来,《文学少年》培养了无数优秀的青少年作者,有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都是从这里起步的。盖艳恒笑说,很多中小学的教师也都是看着《文学少年》长大的。她说,她最希望在孩子的作品中,看到想象力的存在。想象可以让我们的孩子生出翅膀,然后借助它跨过山丘,越过高山,飞过长河,抵达梦想开花的地方。

艾青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盖艳恒说,没有想象力的文字,就是一片枯萎的草原,没有生命力。美好的充满想象力的表达是孩子们对生命认知和生活的体会。

“文学化的文字可能是要到高年级时才能自由运用,在小学的高年级和低年级,我更看重想象力和其中的童趣。”

盖艳恒在审读本次作文大赛的优秀作文时,发掘了一些符合《文学少年》刊发标准的文章,这些文章作者的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孩子。她也希望在今后的作文大赛中发现更多的优秀作者。

打破套路 不必完美

评委:高凯 《文学少年》副主编

高凯从事编审工作20多年,她见证了很多优秀儿童作家的稚嫩文字,她指出,青少年的表达不可能那么完美,所以想象力和那些能够打破条条框框套路的文字,都很重要。

“很多孩子在老师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个个桎梏思想的‘套路’,很多孩子的作文看起来文字优美,但细细一看,都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套路,开头排比,中间转折,结尾抒情。”高凯说,她审读了一篇以“雪”为主题的作文让她记忆犹新,小作者完全跳出日常写作套路,让她眼前一亮。

“我以前遇到过一个少儿作者是阜新的,她得了我们杂志的一个奖项,平日里看起来很普通的孩子突然有了信心,那次的信心也为她以后的成长提供了能量,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在参加作文大赛中得到成长的机会,成长的能量,找到打破套路的机会。”

能打动人的 永远是作文中的真情实感

评委:马岩 沈阳市沈河区教育研究中心 小学语文教研员

马岩作为此次评审小组的专家成员,非常在意中小学生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他认为最打动人的作文,永远是充满真情实感。这些情感不是生拉硬拽,而是自然流露。

马岩以“母爱”举例,母爱是个永恒主题,但很多孩子在描写母爱时很刻意,都会强调母亲的辛苦、宽容和付出,他们刻意挑选的素材,让文章泯然众人。

他记得作文大赛中有篇作文写了“母亲的糊涂”,孩子举了很多例子描写母亲的糊涂,她的爱在哪呢?都是因为把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才显得对自己的糊涂。马岩认为这样的文章往往会抓人眼球,体现小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心灵体验,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马岩也指出了此次作文大赛中审读作文暴露出的问题和缺憾。他认为第一个方面是真情实感的抒发不够自然。

第二个问题是孩子的描写能力不够,孩子通常使用叙述性语言,但真正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来讲故事,推进情节,对很多孩子来说描写力不够。这个能力在语文教学和作文大赛中都应该是重中之重。

他认为第三个问题是孩子们的选题思路不够宽广,一写妈妈就是生病喂药,也体现了孩子们没有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

马岩在接受采访时也给那些为作文苦恼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提出了几个建议。

他在给学生们的建议中提出,作文不是给老师写的,也不是为考试写的,而是我们与别人交往和抒发心声的手段,这种手段就如我们平时和人说话交流一样。

另外就是只有写了才会写,不是跟哪位名师学了就会写,而是要自己动笔,否则永远都不会提高写作能力。

另外就是要学会修改自己的写作。很多孩子写完作文就万事大吉,但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马岩建议小学老师一定要培养孩子写作兴趣,最好的办法是鼓励而不是打击,善于发现孩子写作中的亮点,去表扬他们;其次是备好习作教学课,做好习作指导课和评改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马岩认为家长在孩子写作能力的培养中有很重要的启蒙教师的作用。

在孩子最开始的写作课上,孩子会有畏难情绪,家长是帮助孩子减压的人,家长要帮助孩子降低难度,要有策略地通过聊天、描述一点点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克服畏难心理,千万不要贬低孩子说“这玩意写不完上网找一个吧”这样的话。

等孩子入门了,家长要学会做一个最忠实、最理想和最有安全感的读者,让孩子学会和被人分享,以及适时给出自己的鼓励和建议。

马岩认为,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写作能力差是不爱看书,其实爱看书的孩子未必会写作,他们可能会被情节吸引,但没有学习作者的表达,要成为写作高手,读书除了情节和思想性,还要关注高手如何写作,提升输出水平,这样才是高质量的阅读。

增加阅读量 打开眼界

评委:刘红 于洪区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刘红认为孩子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情感的作文绝对是优秀作文。

“能够把自己在教材上、课堂上学到的,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通过文字方式输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是很好的状态,这在本次大赛中的优秀作文里有所体现。”刘红认为要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增加阅读量,打开孩子的眼界,在阅读中积累,通过表达输出。

在课堂上通过教材学习到的表达技巧,是最接地气和最实用的做法,老师和家长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让孩子多参加作文大赛这样的活动锻炼自己,当积累达到一定量,就会通过大赛这样的出口输出,通过参加活动激发写作热情,让孩子更乐于表达,敢说到乐于说,才能越说越好。

值得注意的是,刘红认为作文大赛也暴露出孩子们的共性问题:句段堆砌。“当孩子积累够了,他们很容易去堆砌优秀文字的句段,看着文字特别流畅,辞藻华美,但不是孩子切身真实感受。”刘红提出,写作的最佳状态是让孩子表达出真实情感,“我手写我心。”

“参加大赛,应该表现出高水平,有了这个意识,把看到的表达出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先做到了优秀。”

刘红也建议,目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要求孩子们写作“具体生动”,低幼年级要求“描述清楚”,老师和家长都应该让孩子们在日常课堂学习时,把学段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样才会越做越好。

名次不重要 重要的是真实面对世界

评委:翟文俊 东北育才双语学校语文教师 沈阳市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翟文俊表示,作文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表达,她认为比赛的名次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小作家们透过文字对人生态度的表达。

翟文俊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务必要真:表达的观点要真实,要流露真意,不要在条条框框中说空话、假话和大话,而是以孩子的视角体现对世界的认知,这是最可贵的。

翟文俊在小学作文的教学中体验颇多,她认为难点在于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她说:“小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偏弱,作文又需要细腻的情感来感受生活,但作文课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和面批面改,作文很多,很难做到跟孩子每篇都细致交流,挖掘孩子内心想表达的,孩子会模仿例文,但内心难得对话。”

翟文俊说,大量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读得多,孩子情感细腻,才能写出好文章。她补充说,其实每个孩子的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但小学教师很难做到有时间一对一去逐个启发。如“描写性的语言”“缺少过渡”这样的语言,很多成年人都是需要大量练习才懂,但孩子需要更耐心的交流,才能多理解一些,才不会在写作中使用大量套话。

小提示:

本次活动通过“ZAKER沈阳”相应频道进行报名参赛。先是经过五天的初选后,专家评审评选出前50%选手进入复赛。初赛和复赛均采用专家评分的评比方式。目前进入复赛的作品将由专家评审团进行评选。评审团根据作品文学性、思想性、可读性评选产生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所有获奖作者的指导教师将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积极组织参赛且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证书。

本月底之前主办方将通过辽沈晚报、ZAKER沈阳”相应频道公布完整的获奖名单。

辽沈晚报记者 刘臣君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