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南芬南天门 《英雄儿女》拍摄地

辽沈晚报 2020年07月01日

《英雄儿女》剧照。资料片

王成扮演者刘世龙重回本溪拍摄现场,再现当年经典一幕。资料片

本溪南芬区所立的英雄王成塑像。资料片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一首电影插曲曾让多少人热血沸腾;“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一句对白曾经让多少人潸然泪下;手举爆破筒,身背报话机冲入敌阵的英雄王成形象,永远定格在世人的脑海中,激励和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华热血男儿。这部经典红色电影的诞生地在今天的本溪市南芬区的南天门景区,那里立有王成的高大塑像,已成为无数南芬人心中一座不朽的文化坐标、岁月丰碑!

《英雄儿女》“王成”形象 是这样诞生的

据本溪南芬区文联的的贾春林老师介绍,2008年初夏,电影《英雄儿女》王成的扮演者、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刘世龙先生,受本溪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邀请,阔别42年后重返当年的拍摄故地,终于圆了沉淀在他心中多年的夙愿,满足了广大影迷的殷切期盼。

已从长春电影制片厂退休的刘世龙中等身材,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大明星的架子,而且本人跟实际年龄有很大的反差,根本看不出他现在已是一位76岁的花甲老人了,他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走起路来挺胸抬头,风风火火,真是英雄风采不减当年!

刘世龙的成长经历,与经典影片《英雄儿女》一样充满着传奇色彩:他9岁参加革命,16岁参加战斗,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且还当过剿匪队长,负过伤……这些经历无疑对他在《英雄儿女》中的出色表演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21岁那年,刘世龙被部队保送到北京电影学校(现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学习,将近3年的学习深造,改变了刘世龙一生的命运。1953年,刘世龙脱去军装来到新中国的电影发源地——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刘世龙曾在不少影片中担任次要角色或群众演员,要说主角,还是1960年在《鸿雁》中扮演雷锋式的人物模范乡邮递员李云飞,这才引起影坛的注意。紧接着,刘世龙接受导演苏里邀请,在《刘三姐》中饰刘三姐的情人阿牛哥。刘世龙的代表作是《英雄儿女》,人们提起他,就自然想起英雄王成。

刘世龙介绍了有关《英雄儿女》拍摄的鲜为人知的若干小插曲。1964年,长影投拍重点剧目《英雄儿女》,导演武兆堤在选择男主角王成时,首先请剧团提出推荐人选,剧团提出了两个人,武兆堤感觉都不太理想,提出要刘世龙出演这个角色。此前,刘世龙曾去参加电影《黄继光》的选角,结果没选上,心有不甘,而《英雄儿女》选角开始时,他却不再争取,怕再次落选。当时厂领导也并不同意导演的决定,认为刘世龙的形象不够高大威武,只适合演一个配角小兵,但武导演还是坚持试用,并对刘世龙说:“王成就是你,你要给我演好,你要再到部队去当兵!”刘世龙表示:“不蒸馒头争口气!”,后来他就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某部继续下连当兵锻炼,3个月后,导演武兆堤看到刘世龙身上的英武气质很满意,才一锤定音,决定让他饰演王成这一光辉形象。

刘世龙透露说,《英雄儿女》是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是巴金在朝鲜战争胜利后,多次深入朝鲜,采访有关部队,在积累大量创作素材的基础上,于1962年完成并发表的。当时,小说引起了文化部主管电影工作的夏衍同志的关注,并责成长影将之改编为电影。

《英雄儿女》拍摄地

为何选址本溪南天门

风景秀美的南天门风景区位于南芬区南部7.7公里处,距市内38.4公里,是本溪十大风景区之一。它主要由蜿蜒险峻的盘山公路、清澈碧绿的细河、挺拔苍翠的“五棵松”、直入云霄的“南天门亭”和威武雄壮的南天铁路大桥、高速公路大桥等十余处景观自然组合而成,是沈丹线铁路和304国道必经之处。由于这里山势险要奇特,怪石嶙峋,森林茂密,在辽东实属一绝,再加上它是古时从辽东边陲安东(丹东)通往北京的一条驿道,故闻名全国。

另外,因为南天门地貌与朝鲜极为相似,加之它是抗美援朝时期最著名的钢铁运输线和大动脉,所以许多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经典影片都曾在此拍摄,这里不仅拍摄了激励和感动了几代人的《英雄儿女》,还有《打击侵略者》《英雄坦克手》等优秀影片,自然声名远播。

不仅如此,有关部门又开辟了南天门《英雄儿女》外景拍摄地至“六四一”地下兵工厂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使其再次焕发了青春与活力。

刘世龙在本溪南芬

重演“王成”

刘世龙是在2008年5月30日下午抵达本溪的,他不顾旅途劳累和天气炎热,立即来到望溪公园,在四名武警战士陪同下,首先向本溪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

这一天正值端午节,听说“王成”将重返故里,重踏“战场”的消息后,热情的影迷从四面八方涌到南天门下,打着横幅欢迎英雄的归来。最让人感动的场面是,一下汽车,刘世龙便跟两位年龄相仿的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称兄道弟,唠个不停,好似多年未见的亲兄弟。

其实,他们并非相识,这两位连早饭都没顾得上吃,步行十几里路,早早地就等候在此的老人,一位叫刘玉珩;另一位叫刘长振,巧合的是他俩跟刘世龙一个姓。

当初,拍摄《英雄儿女》时,刘玉珩还是一个小伙子,他赶着生产队里的牛车,穿上朝鲜群众的服装,扮演支前民工,在里面露了好几把脸。刘长振虽没有上过镜头,但他起早贪黑,天天围着剧组看热闹,今年他已经65岁了。令人敬佩的是,当时拍“王成请缨参战”这场戏的台词被他背得滚瓜烂熟,跟电影一对照,相差无几。

当刘世龙在大家的簇拥下登上“南天门亭”,伴着头上涌动的白云和脚下玉带一般的细河水,他立刻激动了起来,并向大家指指点点介绍个不停,说:“这河!这山!”,甚至那一棵棵古松他都十分熟悉,这些景物反复在影片中出现过多次,为电影增添了艺术效果。

在广大影迷的掌声中,刘世龙不仅与大家合唱了《英雄赞歌》,而且还穿上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仿志愿军军服,头上扎着白绷带,背起“报话机”,举起“爆破筒”,现场表演“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一经典片段,迎来一片掌声和惊叹声,“跟电影里演的一模一样,真的是太像了!”大家感叹道。

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刘世龙的脸颊上满是晶莹的汗珠。休息之余,有人问刘世龙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他回答说:“我终于又能看到我当年的影子了,我终于又看到当年支持我们拍摄的本溪人民了!尤其是南芬的南天门,因为40多年来,我连做梦都梦到那里呀!”

刘世龙不愧是人民爱戴的老艺术家,他不顾年老体迈,不厌其烦地一边摆着“手举爆破筒”的姿势让众多记者拍个够,跟众多影迷们合影合个够,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刘世龙还讲起当时在这里发生的那个让他记忆犹新的动人的拍摄花絮: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的镜头,他就吃尽了苦头。走场时,不点燃火药和烟幕弹,只注意奔跑路线,这倒比较容易做到。可到了实拍,刘世龙就要在不断有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了一遍,眉毛就烧光了,头发也被燎去一片,胳膊烧出了很多大泡,疼痛难忍。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这样每天拍戏结束时,别人身上都干干净净,而刘世龙却满身硝烟未散。就在这样危险的拍摄中,刘世龙扮演的“王成”成为了银幕上的英雄。

下山时,由于坡陡路滑,大家实在不忍心让年过七旬的刘世龙背着“报话机”等这么重的道具下山,争着抢着去拿,但一次次都被他婉言谢绝,自己一直坚持背进车内。

刘世龙在参加完“中国本溪南芬影视基地暨《英雄儿女》主题公园揭匾仪式”后,对本溪的红色旅游资源赞不绝口,欣然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感受:“南芬我爱你!您是英雄儿女的诞生地!”等字句,才挥别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让他永生铭记的第二故乡,让他成名的这方热土和难以忘怀的人民,依依不舍地乘车离去。

《铁血大动脉》

在本溪南芬实景拍摄

需要补充的是,除《英雄儿女》等影片外,1998年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另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题材影片《铁血大动脉》,也是在本溪南芬拍摄的。

《铁血大动脉》是为了纪念彭德怀元帅诞辰100周年及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回国40周年献礼拍摄的。该片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侵朝美军不甘心战场上的失败,调动了朝鲜战场上80%的飞机,实行所谓的“绞杀战”,对我军铁路运输线进行全面的狂轰滥炸,妄图凭借空中优势,扼杀我军运输线,夺回战场上的主动权。在繁忙的运输生命线上,中朝官兵冒着敌机轰炸、炮火的威胁,一次又一次进行全面抢修,敌人炸多少就修多少,用自己的生命确保了铁路运输线的畅通无阻,保证了我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铁血大动脉》的外景拍摄地点,主要集中在本溪南芬区下马塘街道办事处下马塘村5组(原叫深沟村)西50米的背阴汀铁路断桥及附近的山川河流,涉及范围5—6平方公里。背阴汀铁路断桥,为拱式铁路桥,南北走向,北端与路基相连,南端与隧道相接,全长约150米,由十拱十墩组成,每个拱跨度约15米,桥面与河面最高相距约16米(枯水期),桥面宽约4.5米,桥墩宽约6米、厚2米,桥体由桥墩、拱圈、桥面组成,由混凝土浇筑。现桥面断裂,桥面上铁轨已被抽走,长满杂草,桥体局部已经开裂,部分构件脱落。北起第二个和第九个桥墩坍塌,桥面形成两个分别为10米和25米的缺口。此桥系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为阻止国民党军南犯而炸毁的。

对这段历史颇为了解的本溪南芬区文联的的贾春林老师表示,1997年秋,电影《铁血大动脉》在下马塘镇深沟村背阴汀铁路断桥附近拍摄,因为是军事题材影片,需要动用枪、炮和炸药,为保证拍摄效果和人员安全,当时的拍摄现场被武警官兵驻守。铁路断桥下的水面用推土机筑起1米多高的土堆,并放进大量的雷管和炸药,岸边摆满柴油桶。随着导演一声“开拍!”的口令,只见地动山摇,硝烟弥漫,一桶桶柴油被点燃,埋在土堆的炸药威力无比,溅起的水柱高达20余米,惊心动魄!参加航拍的军用直升飞机在上空盘旋,拍个不停……

据原下马塘镇副镇长刘忠玖介绍,1997年10月的一天,《铁血大动脉》摄制组负责人之一水清,分别与沈阳军区、丹东铁路分局的两位调度长等共计10人,带着介绍信,来到下马塘镇政府共同协商相关拍摄事宜,寻求当地政府的帮助,期间受到盛情接待。

拍摄过程中,镇政府全力以赴为摄制组提供支持和帮助,首先在当时全镇有名的“溪河楼”酒店,为摄制组安排了食宿。经多次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利用下马塘粮库水泥硬化场地,作为航拍军用直升机的临时停机坪,直升机主要用来在空中拍摄“美国轰炸机炸毁桥梁,志愿军战士和铁路工人冒着枪林弹雨,抢修大动脉”这场重头戏。在制作桥梁道具的过程中,摄制组雇用了当地木匠和村民数十人,用木板、枕木、油漆及装满稻壳的麻袋等,把背阴汀铁路断桥复原,供拍摄之用。

因为在深沟村细河段和山脚下到处都是爆炸点,为了安全和航拍成功,镇公安派出所主动出警,配合当地驻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道肩负起现场的安全保障工作。拍摄敌机轰炸桥梁这一大场景戏当天,闻讯赶来的观众人山人海,但拍摄现场却秩序井然,没出现任何差错。

《铁血大动脉》不仅再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官兵的勇猛顽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且把下马塘镇秀美的山川河流,一片片金色的落叶松林等如诗如画的美丽秋景呈现在全国亿万观众眼前,为本溪南芬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外景拍摄地,再续辉煌!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