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战国红》排练现场。沈阳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昨日下午,根据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小说改编的话剧《战国红》正在进行集中排练。6月29日、30日,该剧将在沈阳盛京大剧院上演。
该剧导演黑晓欧接受辽沈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部由著名编剧黑纪文根据著名作家滕贞甫同名小说改编,沈阳话剧团演出的话剧,经过几个月时间的精心打磨,已经做好了上演准备。
以玛瑙隐喻扶贫丹心
由辽宁作家书写辽宁故事,并且在辽宁出版,这部烙印着鲜明“辽宁印记”的《战国红》是我省第一部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小说。作者滕贞甫以扎实的基层工作生活体验,以鲜活的文字以及对扶贫工作意义的深刻认知,创作出长篇小说《战国红》,呈现基层扶贫干部带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真实记录了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振兴发展图景。滕贞甫表示:“辽宁有1.2万名驻村干部深扎扶贫一线,我想以文学的形式,向这些扶贫干部致敬。”
《战国红》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辽西一个叫做柳城的小乡村,以陈放为代表的驻村扶贫干部在治赌、建企业、打井、栽杏树、引自来水等一系列扶贫工作中化解重重矛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过程中,让大家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实现精神升华,并引领一批新时代农村青年成长为乡村建设发展的主力。
特别是以“战国红”这种辽西特有的质地坚硬的珍稀玛瑙,象征广大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隐喻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的丹心,映照驻村干部苦干实干的热血,读来让人内心激荡、掩卷沉思。
整本书中被赋予了更多意义的战国红玛瑙,最珍稀者有红、黄二色,可以代表共产党人的忠诚、初心和使命;《左传》和《庄子》中忠诚坚贞的人血三年化为璧玉,暗含小说中主角祖孙传承下来的初心和使命感,在主人公陈放牺牲埋葬的时候挖出了战国红,让柳城村有了更多向前奔小康的动力。
“最开始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理解,战国红也有很多象征意义,但最基本的象征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扶贫,扶贫干部的一种责任,辽西老百姓追求富裕的梦想。”
从文学到戏剧 七易其稿
黑纪文告诉记者,《战国红》出版之后,他一气呵成读完全书。首先是这部小说的风格吸引了他,作者以细腻生动的文字将精准扶贫这样的宏大题材娓娓道来,既唯美,又接地气。黑纪文说:“《战国红》每个章节的文字都非常美,这种阅读体验很独特,所以我很想把这部小说改编成话剧,让更多人欣赏文学与戏剧的魅力。”
该剧导演黑晓欧说,黑纪文和沈阳公服中心的王平书记进行沟通后,希望能够把这本书改编,制作成一部瞄准“精准扶贫”题材的话剧,一拍即合。
黑纪文和滕贞甫的沟通非常顺利,沈阳公服中心(沈阳演艺集团)和话剧团拿到了话剧改编权和演出权,开始了高难度的创作。
“这本书人物多,但塑造得非常细腻,要在130分钟内呈现在话剧舞台上难度非常高,整个改编过程黑纪文老师反复研读,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情感线,又增加了一些推进戏剧矛盾冲突的辅助性角色,把戏剧冲突推到极致。”
在细读原著小说的基础上,黑纪文按照话剧的逻辑结构构思创作,经过一个月的构思,他才下笔创作《战国红》剧本。此后七易其稿,精益求精,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将《战国红》转化为戏剧文本。
受疫情影响,本来3月19日的公演不得不推迟到了6月,目前该剧已经进入最后的联排阶段。
黑晓欧介绍说,《战国红》作为扶贫题材小说,字词优美,洋溢着浓郁的辽西风情。为了突出这部话剧的地域文化特征,黑晓欧将辽西独具特色的影调戏融入话剧之中,用以辅助全剧起承转合。剧组请来了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子林根据剧情发展,为话剧《战国红》录制影调戏唱段。
据黑晓欧介绍,大幕拉开,震撼人心的场面将展现在观众面前:四胡铿锵,影调戏须生高唱:“咱不唱,琼瑰的斑斓赤玉的美。唱一回,玛瑙中的君子战国红。”观众即刻入戏,进入《战国红》描述的辽西生活情境之中。
辽沈晚报记者 刘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