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夜市聚人气 沈现“地摊经济”热

辽沈晚报 2020年06月05日

在彩塔夜市,市民在入口处测温、扫码,有序入场。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夜幕降临,沈阳彩塔夜市迎来八方食客光顾。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市场、企业、个体工商户活起来,生存下去,再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更好!

近日,沈阳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挥部近日发布《沈阳市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提出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统筹兼顾,有序防控等原则。提出加强公共场所体温检测,公共场所防控措施常态化。《工作方案》还提出,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商场、超市、宾馆、餐饮等生活场所;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公园、旅游景点、运动场所等室外活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以及影剧院、游艺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可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会展活动等。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推进,市民生活也在逐渐恢复活力,前日和昨日,本报记者分多路实地走访沈阳各大早市夜市,实地探访沈阳市民的烟火气、小确幸、大民生。

白天做房产中介 早晨摆地摊卖拉链

时间:昨日早7时50分

地点:铁西区马壮街

两个红色的塑料凳子,上面铺一块蓝色方布,左边摆上十几条女士短裤,右边是几十条各色拉链,李丹的地摊就这样开张了。

李丹的肤色很白,看起来不像是资深的地摊经营者,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李丹摆摊的位置背靠一家房产中介,白天,她就在那里上班。

“前几天来上班的时候看到门前有早市,摆摊的人不少,看别人摆了几天,我也想试一试。”李丹说。

李丹的妹妹开服装厂,一听说姐姐要摆地摊,很支持地送给她一大包货。这样一来,她的进货渠道就不愁了。而且李丹之前打听了,在这里摆地摊,目前还不需要交摊位费用,可以说除了要付出一些时间之外,再没有其他成本。

昨天,是李丹第一天出摊。“我先试试看能不能卖出去,然后再考虑进别的货”。马壮街早市挺热闹,来来往往的人会停下来看一看,有的拿起来摸一摸,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一共卖出去两条内裤,还有五六条拉链。

谈及为什么要出摊,李丹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中介生意“受疫情冲击不小”。“整个上半年,人员流动性没那么大了,也就没有什么人租房子了。以前,一个月能租四五套房子出去,现在租一套出去都费劲。”

中介生意不好做,但门市房租要交,房贷要还,孩子的教育费用要支出,这种情况下,摆摊,多赚一点钱,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平时,李丹的房产中介门市8时多开门,选择摆摊之后,李丹7时就上岗,比之前提前一个多小时。“只是早起一点,对生活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李丹说。马壮街早市一般到8时多,地摊主就都撤得差不多了,马路又恢复原有的模样。

离李丹的摊位不远,有一个卖熟食的门市,摊主称,以前自己只在白天卖货,现在,因为逛早市的人多,为了多赚点,他也把生意延伸到了早市。

昨天早上,马壮街早市还有一个卖袜子的摊位,摊主家住和平区,一早开车赶到铁西,支起一个简易的桌子,上面铺满了各种颜色的袜子。“我平时做袜子批发生意,手上正好积压了一些货,特地开车到铁西来卖,因为这边人比较多。一般一早晨能赚200元钱左右。”

辽沈晚报记者 张阿春

两端设“健康码”扫描处 需测温进入

时间:6月3日晚7时许

地点:彩塔夜市

夜晚,沈城知名的彩塔夜市渐渐灯火闪耀,来到彩塔夜市的人也逐渐增加,越来越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品牌霓虹灯闪烁,加上小吃的味道弥漫在空中,让人垂涎欲滴。

而进入夜市,两端入口处都需要扫码测温,“这里秩序还是很好的,每个进来的人都自觉测温、扫码,感觉特别规范,进来吃小吃也放心。”

记者观察到,炒冷面、炒焖子、烤猪蹄的摊位前,有消费者戴着口罩排队;而平日里最火爆大排档前,虽然排着队,但大家都自觉地保持着一定距离,有的摊位前还设置着“排队请间隔一米”的提示牌。

“很长时间没来,今天就是奔着烤串来的,解解馋。”一位市民笑着说,“这里的卫生也挺好,习惯了三两个朋友坐在一起小酌两杯、聊聊天,放松放松。”

还有市民是下班后从远处特意赶来的,“就爱吃烤冷面,已经两三个月没吃着了,下班后把车停在家里,跟朋友约着坐地铁过来。本来还有点儿忐忑,顾虑安全问题,现在看到夜市两侧都设置了‘健康码’扫描处,还有专人挨个给测量体温,觉得挺好。现在市民自己也知道注意,再有专门的部门给管着、督促着,很放心。”

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

第一天卖山药 3小时卖出200多元

时间:昨日早7时30分

地点:北文萃早市

“扫码测体温……”这样的提示音在北文萃早市循环播放。一位市场工作人员对前来买菜的市民一一测量体温。早市一端摆放着一个大牌子,上面有早市进入流程,“必须佩戴口罩”几个红色的字体特别明显,下面还有二维码供市民扫码。

早7时30分许,不少市民拎着各种水果和蔬菜离开早市,也有一些市民是刚刚来到市场买菜。蔬菜、水果、包子、油条、杂粮……早市摊位规范排列,除了马路两侧各有一排,马路中间也设置了两排,摊主都穿着同样的红色马甲。

一个卖山药的摊位前吸引了两位顾客,他们各自挑选着自己中意的山药,“我想蒸着吃,想选一些细的。”一位顾客说,有段时间早市没开,买东西特别不方便,现在好了,早晨起来买点新鲜菜,还锻炼了身体,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

摊主给顾客称重后,用塑料袋装好,笑着说吃好再来。摊主姓杨,今年50多岁,老家在辽宁黑山,平时除了打点零工外,就靠种庄稼过日子。“想着多挣点钱,也没啥技术,赚点辛苦钱,卖菜补贴家用吧,今天早晨4时多就出来了,第一次出摊,仨小时卖了200多元钱,成绩还不错!”

杨先生说他的摊位每月要交400多元的摊位费,“赞成收这个钱,环境卫生,包括秩序都得有人维持,有专人来维护这个好环境,我们商户心里也踏实,我相信一天会比一天更好!”辽沈晚报记者 胡月梅

(相关新闻见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