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小学生给襄阳的小朋友画了有沈阳元素的画。受访者供图
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为患儿健康保驾护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第一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许巍驰援襄阳37天,他带领盛京医院儿科团队成为全国首批接管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患儿病区的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了当地4个儿科病区,同时承担起另外两个病区的疑难重症会诊和查房工作,用优良医术和医者情怀点亮了百余名当地患儿的生命之光。
回想起在襄阳的30多个日日夜夜,许巍表示,“我心里想的就是尽我所能为患者多做贡献,这是我们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和本分。”
直面应战病魔 请战奔赴襄阳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作为一名党龄24年的党员,非典、甲流、手足口病……每次出现疫情时,许巍都会出现在前线。
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伊始,许巍积极请战,先后三次递交请战书,“总是想着身在疫情中心孩子们的情况怎么样,想着我们前方的同行是否在超负荷工作,所以我真是时刻准备着,希望和前线的其他战友一起前行、战斗,共渡难关。”
正是带着这份期待和担当,许巍在接到出发任务后,来不及也不想告诉父母,就与医院的战友们一道踏上了奔赴襄阳的征程。
“我们是先行者,我们有了直面应战病魔的机会,我们有了协助疫区同行的机会,我们更有了治疗患者保护当地人民的机会。为医学战,为民战,为国战!襄阳,我们来了!”许巍在飞往前线的飞机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语。
整建制接管四个儿童病区
2月21日,盛京医院儿科团队开始整建制接管襄阳市中心医院四个儿童病区,共计64名患者,全部单间隔离,病房分为两个楼层。
许巍介绍:“当时的任务量很大,有几名重症患儿。不管是轻症还是重症,医生都需要很细致地询问患儿的病史,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仔细阅读门急诊和住院后的辅助检查结果。孩子们的年龄跨度也很大,临床表现各有不同,甚至混合感染的临床表现更不典型。”
团队讨论并制定了监管病房的基本制度,三级医生查房,重症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值班、交接班等具体模式。特意设立了传染保卡、患者流动保卡、家属筛查、陪护、感控管理和不同防护级别的临床应用规则。
鉴于病房患儿疑似为主,重症比例小等特点,治疗以口服药物、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为主,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减少了静脉用药对孩子的损害和不必要的处置,保证了有效的医护力量分配。
手术一小时 为婴儿取出气管异物
病房收治了一名“疑似新冠”患儿,经诊断怀疑婴儿气管里有异物,经过消炎治疗,影像学检查反应还是有气道堵塞,基本确认了异物的存在。
为这样小的孩子实施开放气道的治疗,现阶段还是需要谨慎,准备工作要做得很细致。为了减少风险,医院把纤维支气管镜全套设备运来,多部门合作开放了一间负压手术室。
3月12日10时许,手术开始。许巍持镜进入气道,发现了一个白色果仁堵在患儿右侧主气道远端,周围被明显凸起的肉芽包裹。
“襄阳市中心医院PICU主任朱斌持工具试图取出异物,我们配合了两次,那个异物纹丝不动,孩子呼吸明显增快,血氧也有所下降。我们退出镜子,保证患儿呼吸,然后再次尝试。” 许巍介绍,我和朱老师调换了角色,果仁在一次次触碰后明显松动,也碎成几块,之后的钳取顺利了起来。一共取出了两块0.4厘米大小的瓜子仁,还有几块更小的。
检查患儿相关部位确定没有可见的异物,又给予患儿炎症部位冲洗、抗炎等操作,手术进行了1个小时。术后的孩子睡得很香,小脸儿红扑扑的。
护士们陪孩子回到病室,进行术后监护,给予液体和雾化吸入治疗。过了一小会儿,孩子就睁开眼睛,努力着想坐起来,看来孩子没觉得太痛苦。
“一次次触碰后,果仁终于松动,碎成几块,被顺利钳取。”许巍回忆,安全无恙的孩子睡得香甜,那是在襄阳战“疫”期间最美好的画面。
防护服上画卡通 为孩子们带来活力
无忧无虑地奔跑、嬉戏,本该是孩子们的自然天性,但由于疫情影响和防控需要,病区里的孩子不仅需要承受身体上的不适,还要忍受被隔离在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看不到最亲近的小伙伴,玩不到最喜爱的玩具,即使有陪伴他们的亲人,仍然显得单调压抑。
许巍和儿科团队医护人员很快就注意到了孩子们的这种状态,“我们不仅要治疗孩子们的疾病,也要为他们带去心理上的安慰”,为了增强他们与患儿之间的亲近感,许巍和团队医护人员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上岗,在自己的防护服画上各种可爱的图案。
大家琢磨着各种可以画得好又比较简单的图案:如HELLO KITY、采蜜的蜂、皮卡丘、奥特曼、海绵宝宝……我们特地申请了一些彩色图画笔,了解现在热播的动画片和圈粉多的动画人物,甚至还做了图画小故事。
许巍说,几天来,多彩防护服给孩子们带来了活力和快乐。好几个孩子表现出了极好的绘画天赋,他们将作品赠送给叔叔阿姨们,因为他们“比叔叔阿姨们画得好”。在孩子们眼中,防护服上图画不仅是多彩世界的一部分,更是启发他们兴趣和活力的因子。“防护服上短暂的画作,给了孩子们无限的美丽和生机,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眼中的天使!”
给隔离的孩子们买了400件玩具
许巍介绍,患儿没有玩伴、没有喜爱的玩具、没有爱读的书,这是令他们难过的生活。刘杨护士长提议,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们准备点玩具、书和画画的笔。
把想法汇报之后,前线指挥部同意并购买了400件玩具,有男孩子喜欢的变形金刚,女孩子喜欢的芭比娃娃。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干净的玩具,护士们收到玩具后又给外包装做了清洗和消毒。
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将玩具交到孩子手中,每人一两件。小朋友拿到玩具很是开心,立刻就开始摆弄,陪护家长也跟着高兴起来。
“一个7岁的小家伙,每次去看他,他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手机里的动画片。当我们拿着玩具出现在房间时,他立刻站了起来,主动地和我们打招呼,拿到玩具后还主动邀请阿姨们和他合影。“许巍说。
护士推着车从15病区到16病区,再到9楼的17病区和18病区,所有的小朋友都得到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小小的玩具能给孩子们的隔离生活增添颜色,给他们多一点欢乐,一个玩具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远比大人们理解得多。“许巍说。
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在如此的心意下,许巍赢得了患儿和家属的尊重和信赖,出院时,很多人都流下了感激或不舍的泪水。这时,许巍总是对他们说:“等疫情结束了可以到沈阳找我,顺道来看看我的学校和医院怎么样。”
鼓励襄阳的孩子 “到沈阳来读书”
“沈阳故宫”“中街”“沈阳站”“彩电塔”“福陵”……沈阳南京一校小学生画的240幅描绘家乡的画作送到襄阳,由辽宁医疗队接收转至盛京医院儿科团队,把沈阳小朋友的心意带给了生病的同龄人,给他们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更快战胜病魔,出院回家!一个个小小的童心放进一幅幅美丽的画作里,化作沈阳孩子的愿景和祈福,运到千里之外的襄阳,送给经历病痛的孩子,开启他们对辽沈大地的憧憬和热爱。
许巍介绍,我们选择了一些色彩鲜艳、沈阳特点明显的画粘贴在儿童病房中,有几个小朋友问“可以送给我吗?”,我们便会让他们挑上一两幅。“沈阳故宫”在白雪的掩盖中,露出红砖绿瓦,墨绿色的老松树苍劲的挺拔身姿;“沈阳站”炫目的红、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排成长龙的车流,告诉我们这个城市的繁华。
5岁的孩子问许巍,“叔叔,这画的是你家吗?”
“这是沈阳故宫,叔叔的家就在沈阳,就在这座城市。”
“叔叔,那你什么时候回家?”
“等到你们都好了,都出院了,我们就回家了。”
许巍邀请孩子到沈阳去,“到时候你到沈阳看看,也看看叔叔的学校——中国医科大学,你长大后就考那,以后当医生,好不好?”
孩子扑闪着大眼睛没说话,孩子爸爸说:“快说好,将来就到叔叔的学校去上学……”
青年一代的医护人员 让我刮目相看
在辽宁援襄医疗队儿科团队中,有7名医生是80后和90后,这次驰援襄阳,让许巍重新认识到了青年一代的敢于担当和责任意识。”我原来有时感叹‘现在的小孩子这么不能吃苦、光想着养家生活。’然而通过这次援助任务,我数次为年轻的医生护士竖起大拇指!“许巍说。
许巍列举了年轻人的实际表现,分发物资,他们是统计员和搬运工;他们互相赠送自己得到的好吃的,分享经过自己加工的水果沙拉;他们互相提醒工作时间,早上上班下楼前不忘叫一声隔壁同伴;他们报告天气变化,相互提醒着昼夜温差很大,傍晚在房间一定注意保暖;他们利用专业知识,为其他的队员提供保健或者咨询服务,拿出自己的药品赠送给需要的伙伴。
因为工作需要,每天晚上,没有特殊情况,年轻人就会一起到楼下去慢跑,戴着口罩、间隔距离、排列整齐的小队伍显得生机无限!
“在襄阳的那些天,我和他们吃住在一起,越来越觉得他们的胸襟是宽广的,双肩是有担当的,双手是勤劳的,未来是可期的!“许巍总结说,“在战疫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医学家的坚毅和博学,同样也能感受到新一代医学人的认真和无畏!”
在襄阳的37个昼夜,许巍和儿科团队用专注和奉献交出的答卷,他们参与救治和会诊的113名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对于这段艰苦又难忘的经历,许巍用了“无悔”两字来形容,而他在这其中展现的专业敬业、执着担当,更可担“无愧”二字。许巍已回归盛京医院熟悉的岗位,“逆行之美在于勇气和决心,而这勇气和决心也会激励我在未来的医者之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辽沈晚报记者 吉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