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作物

辽沈晚报 2020年05月21日

□董改正

土豆新上市,皮薄,轻轻一搓就掉,切块炒肉、青椒炒丝或是酸辣土豆丝,都极好,脆、甜、干净、从容。

而大棚西红柿就像早熟的爱情,看起来红彤彤,尝一口,酸。 大棚的韭菜,看起来肥绿得像麦苗,一炒,一盘韭菜半盘水,不爽利。还有什么作物可以严守立场,不贪图快,不占先机,不接受温暖的诱惑,而是平静地慢慢地生长,享受成长的快乐,以及生长的磨难?好像只有地下作物。

红薯、萝卜、马铃薯,以我的寡陋,没见过违反时令的。你让红薯早点熟,它不乐意,挖出来,发育不良,白白的没有血色,吃起来全是纤维。它们长在地下,费时既久,价格又廉,所以人们懒得侍弄,就让它随自己的愿了。既然看不到,咱不急,慢慢来。一个“慢慢来”,成就了它自己的快乐,也成就了生命的瓷实,绝不带多少水分。

地下作物大多是圆的,圆的东西不灵巧、不俏丽,显得憨厚质朴。前不久冯小刚质疑演员扮农民装憨厚,他苛求“真质朴”,当然难。不管是什么菜,都喜欢弄个绿戴个红的,这是天性,因为在地上大伙都要展示美好的一面。只有地下作物,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才能真正做自己。等到见天日时,该啥样就啥样了,甭管。

拔萝卜,小白兔都会。马铃薯用锄角掏,得见功夫,锄破了遗憾。红薯也叫山芋,据说先前无名,成熟后先民刨出,惊见其大、其多,忍不住“吁”地一声,相当于现在的“哇塞”,于是就有了“芋”的名字,可以想见那种惊喜。马铃薯原产南美,我想外国先民挖到,也是“吁”了一声的,所以又叫“洋芋”,有点“洋人之吁”的意思。

现在是秀时代,遵守时令的菜大多卖不上价,所以要抢先或者是滞后,当然滞后也是抢先。正所谓“一枝独秀”,多了,大伙都一样,就泯然众人矣。

就像现在出去玩儿,不刷博贴图,那哪能叫玩儿呢?有老两口,十年走了十个念想已久的城市,两人租房住下,买菜做饭、逛街游玩、学技交友,和该市的其他老人毫无二致。他们对这十个城市的理解,又岂是浮光掠影者能够想象的?就像土豆的活法,埋在那里,静静成长。

时下许多怀念先哲的书,都会打上诸如“大师远去”之类的话。大师因何难再得?因为他们都是地下作物,开始或许有俗心,渐渐地沉静了,心里自有世界,不被外界的浮华打扰和诱惑,质朴、静笃,终于成其“大”。

我见过所谓的“狼爸”,让他三岁的儿子赤脚走过雪地,谓之培养意志;也见过舞台上三四岁的孩子,收获了掌声鲜花,其实都是催肥,是大棚催熟,他们少了自然成熟的慢时光。

在这个稍显浮躁的时代,我们该学学地下作物,沉下心,沉住气,静静地埋在温暖的土地里。当许多秀过的花叶都凋落的时候,地下作物会被惊喜地发现,他们会说:“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