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人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50个单位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状

辽沈晚报 2020年04月30日

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辽宁省总工会决定,授予于学成等549人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授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等50个单位辽宁五一劳动奖状称号,授予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等50个单位辽宁工人先锋号称号。

高级铣工:改良方法 有效降低质量事故率的93%

朱俊是沈鼓集团定子车间PAMA180数控镗床加工中心主操作。身为85后的他已经是一名高级制造师,主要从事加工离心BCL型压缩机端盖和机壳部件、科研工件等。2003年末,他入职沈鼓集团。工作伊始,他为了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高等数学》《切削原理》等书籍,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正是凭借着他这股爱岗敬业的钻研劲,十余年间,他从一名懵懂的学徒工成长为一名高级制造师。他常年在生产一线加班加点工作,月平均工作总量达到800小时以上,平均效能达到350%。

面对困难和阻碍,朱俊向来不会退缩隐忍,迎刃而上、勇往直前才是其一贯主张。

2019年3月在加工科研泵时,由于泵的关键性和核材质的特殊性,在加工中不允许出现差错,稍有失误会导致整台泵体报废,影响加工周期不说,还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他首先主动认真审图、积极与工艺设计部门沟通,做到加工前,准备万无一失。其次,采用试件加工的方法,做到“正式加工前、模拟先行”,确保加工方案、方法的有效到位。在长达一年半的“长时间”生产加工过程中,经过其细致、努力的工作,最终,保证科研泵质量零失误地完成了加工任务,提前工期约5个月。

随着公司产能的提升,他的工位上也不断有新员工加入。朱俊则丝毫不吝啬向新员工们传授自己的技能,提升全班组的技能水平。2019年7月他发现加工端盖螺纹时经常发生丝锥断裂、掉牙、乱扣等现象,造成螺纹的质量不佳。经过认真的观察,他发现每次钻头钻出的孔与机床不同心,在丝锥行进攻丝中受力不均匀导致。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出一种解决方案,此方法已经在车间12台设备上推广,有效降低螺纹质量事故率的93%。

电气专家:国产机车登上青藏铁路

魏宏是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电气一室主任,公司首席专家。主管完成4400马力交流传动调车机车电气系统设计及试验项目,获铁道科技特等奖;主管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网络和牵引控制系统关键技术自主化,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管设计国内首台套交流传动高原型内燃机车,获铁道科技二等奖。

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这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由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燃料无法有效释放能量,国产火车头无法满足这样的运行条件,当时青藏铁路采用的大功率机车主要依赖美国进口。

“让国产机车登上青藏高原!”就成为包括魏宏在内的中车大连公司研发团队的愿望。于是他们登上高原开始了研发之路。

魏宏还记得第一次到高原上完全没有概念,为了赶时间到车厢上观看一组数据,100多米的距离跑着就去了。结果到车厢上因为缺氧直接晕倒了。

2014年7月,首台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在中车大连公司下线。同年8月,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公司生产的首批高原机车担当开通首日的客运牵引任务,国产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登上世界屋脊。

为了追求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变频启动技术的完美,他们在做实验时尤为严谨,前期理论计算成功,样车实验顺利,但等车真正造出来用到这套技术时,却出现了问题。“样车一旦生产出来,后续很多环节都是有节点日期的,一个功能实现不了,后续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当时我们团队压力很大。最终通过不分昼夜连续熬了14天后,终于解决了问题。等项目结束那天,我们真是长舒一口气。”魏宏介绍。

2018年6月,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正式担当青藏铁路格拉线(拉萨—格尔木)旅客牵引任务,穿越唐古拉山,征服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

魏宏还谋变善思,着眼于绿色发展。他把握技术发展脉搏,引领传统内燃机车向高性能、低排放的新方向发展,成功突破国内铁路机车领域先进环保的主辅一体式交流传动技术和动力电池牵引配套技术,有效减少燃油消耗10%,降低噪音10分贝,推动了混合动力技术在铁路机车领域的发展,以实际行动,贯彻“交通强国”的发展理念。

逆行英雄:驰援武汉55天奋战抗疫第一线

1月26日,大年初二,她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未曾与家人道别便勇敢接下支援疫区的艰巨任务,义无反顾奔赴武汉,成为辽宁省第一批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员。在武汉的55天里,她收治患者80余人,其中重症患者30人。积极参加抢救近30次,成功出院患者人数达41人。

她就是李晶,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在得知要支援武汉前,她连夜写下了请战书: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心系国家心系人民。国家培养了我40多年,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刻,我愿用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尽我微薄之力,赶赴疫情第一线。为病人减轻痛苦,战胜病魔,共渡难关,早日拥抱美好与幸福。

1月26日到达武汉,1月27日李晶和队友们就开始了紧张培训,1月28日做好一切准备的她们就进入蔡甸区人民医院,投入了战斗。虽然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非常难受,但是只要看到患者有所好转,李晶真是打心底里开心。在驰援武汉的第12天,她的患者老熊要出院了!78岁的老熊是她所管的七个患者中最重的一个,却也是最早出院的一个。

她十分挂心患者的情绪波动,时常利用休息时间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保证患者的积极心态,她也因此被称为“暖心的医生大姐”。

而作为医疗队队长,她时刻牢记肩上的重任,工作中充分发挥集体凝聚力,带领其他队员精诚团结,与大家配合默契,出色完成多项医疗任务。

传染病院院长:坚守抗疫阵地 半个月白了头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是辽宁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定点医院,这里承担着全市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救治和会诊任务,并成为辽宁首个区域集中收治中心,除了收治沈阳的患者,还要重点收治省内7个城市的确诊重症患者。而作为沈阳六院的院长,谷野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半个月就白了头。

自大年初一晚上起,谷野就没回过家,每天工作到下半夜,累了就在办公室躺一躺。其实早在1月16日,春节前8天,人们都在准备迎接除夕的到来,谷野就已经以职业敏感提醒自己,防控必须加强。谷野带领医院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组织发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医护人员,义无反顾投身于疫情救治的第一线。

他迅速召集医院主要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要求各个部门提前做好疫情暴发的特殊紧急医疗流程,确保充足的医疗物资储备。他要求全院提前做好联防联控应急预案,建立5433应急保障机制,即5个专项小组、4个医疗救治区、3批应急人员梯队、3个医疗隔离休养区。

针对沈阳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1月21日晚11时,医院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作为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处理,确保了医护人员零感染,为医护人员消除了后顾之忧。1月27日,启动三项改造项目,2月3日晚经过参建各方8天的昼夜奋战,隔离观察病房比原计划提早3天完工。

从1月22日到3月22日,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沈阳六院迎来了清零时刻。谷野也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是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出现,谷野再一次投入了抗疫工作。

辽沈晚报记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