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科医生侯思远 一辈子难忘驰援湖北

辽沈晚报 2020年04月30日

侯思远在社区公园和家人们一起感受团聚的温暖。 辽沈晚报记者 王迪 摄

32岁的侯思远是辽宁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是辽宁省第一批医疗队重症组中年纪最小的医生,在武汉抗击疫情55天后回沈,回到工作岗位已有10天。

他说,忘不掉在武汉期间和同胞结下的深情厚谊,忘不掉戴着三层手套做静脉穿刺,忘不掉早餐店老板深深地鞠躬,更忘不掉那位转出ICU的患者说的“谢谢辽宁重症医疗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这55天里,他的内心有坚强、有感动、有悲伤、有亏欠,更有五味杂陈……他说,驰援武汉让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为了同胞的健康付出再多都值得!

“和湖北同胞结下深情厚谊”

1月26日晚,32岁的辽宁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侯思远到达武汉,分配到蔡甸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抗击疫情。

“报完名,想象了无数种在武汉工作的可能性,我比较乐观坚强,去了之后发现比我想的要复杂,但我和同事们都一一化解了。”他说,刚去时发现当地医护人员出去吃饭把脱掉的防护服消毒后挂在墙上,吃完饭又穿上进入病区。

“我认为这样存在危险,就问他们为什么不换新的,他们说为了保证我们来驰援的医生防护服充足……”侯思远说,听到这句话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有心疼,有感动,更多的则是担心。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领队,大家一致表示“我们也可以省着用”!医护人员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节省防护服等物资——上班前严格控制饮水,中午不吃饭等就成了家常便饭,但很快物资充足了,也就不再为此过分担心。

在湖北,很多细节让侯思远感受到了同胞的热情,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当地90后医生小黄,“我们不懂武汉方言,而且电脑系统需要熟悉,他就一直陪着我们,帮我们,他的业务水平很好,为人谦逊,和当地医护人员并肩战斗,我们充满了信心!”

侯思远和湖北医护人员结下了深情厚谊。返程那天,小黄特意到酒店送行。虽然之前他们从未见过对方摘下口罩的样子,可是小黄一眼就认出了侯思远,叫了一声“侯老师”,二人流着眼泪拥抱在一起,依依惜别……

悉心照料5天 病人转出ICU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增加了工作难度,侯思远一开始不太适应。

“一天夜班,有个休克患者需要行颈内静脉穿刺,我戴着两层手套,操作时还要再戴无菌手套,操作中用手去摸颈动脉搏动,患者血压很弱,隔着三层手套后触摸就更难……”他说。

护目镜开始蒙上了雾气,他能看清的东西越来越少,于是侧着脸去找角度,从护目镜的边缘终于能看清楚了,“同事告诉我器械在盒子的什么位置,有什么东西我就用手去摸,就这样完成了穿刺!”

他清楚地记得,2月7日晚上收治了一名66岁女患者,发热10天,呼吸困难4天,高流量吸氧无效。“给她100%纯氧,高流量,根据以往的经验,对于这种危重症患者早期行机械通气会有好的疗效,给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插管后患者的氧合改善不明显,又进行了肺复张和俯卧位通气。”他说。

这位患者后续治疗中继续抗病毒、抗感染、抗休克,营养支持等。5天后,这位患者的氧合指数由入院时的80mmHg升至300mmHg,逐步达到了脱机拔管指征。撤掉呼吸机又观察了一天,这位病人的氧合指数还是非常好,呼吸通畅,经口吃饭都可以,就转回了普通病房。离开ICU时,这位患者激动地说,“谢谢辽宁重症医疗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亏欠家人 “一定会加倍弥补”

在湖北期间,侯思远工作时非常专心,但回到宾馆思绪就飞回了沈阳,他心里感觉亏欠了家人,很是牵挂,“感觉亏欠家人很多,一定会加倍补回来。”

“来湖北前,两个孩子都生病了,二宝一直咳嗽,又传染给了大宝,两个孩子都在做雾化,大宝还发高烧。”他说,照顾孩子的重担落在了爱人和妈妈身上,“她们夜里经常醒来照顾孩子,慢慢地孩子都好起来了。”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侯思远不知道爱人吴丹能扛起多重的家庭担子。“为了保证孩子老人的安全,疫情期间买菜购物都是她去,晚上哄完孩子睡觉还要干家务,几乎每天都快到零点才能睡觉,第二天早上5点多又要起床……”侯思远说,在自己驰援湖北的后半段,休完产假的爱人不仅要照顾家里还要上班,真的很辛苦,“我能安心在前线工作,与她的付出分不开!”

在武汉的日子里,侯思远在视频通话中看到了二宝的变化,“走之前她刚刚会抬头,我在视频里见证了她从会翻身到会滚,再到会爬,二宝每次在手机上看见我都会对我笑,我以为她一直知道我是爸爸。”

让他没想到的是,解除隔离回家抱二宝时,竟把二宝吓哭了,“时间久了,孩子都不认识爸爸了,心情还有点难过,和家人没分开过这么长时间。”

2月16日,侯思远接到了奶奶不幸去世的消息,心情沉重。他和家人通电话,得知奶奶临终前念叨着他的名字,“作为长孙,没在奶奶身边确实遗憾,我身在武汉抗击疫情已多日,相信奶奶能理解我……”面对家乡的方向,侯思远流着泪深深地为奶奶深深鞠了一躬。

充满感动 “付出再多都值得”

此次抗击疫情,是侯思远第一次去湖北,他说没想到我和武汉的第一次接触会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之前不知道武汉那么大,不知道武汉那么美,以前我了解武汉大多是在地图和电视上,没机会好好看一下这座城市。”

“我们出发的时候,可以说倾尽所有,我们医院带去了全院所有的N95口罩和防护服,我们的行李大部分都是医疗物资……”他说,医疗队面对危险和困难,始终没有退缩,为的是治愈患者,为的是控制疫情,为的是保障武汉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宁。

“我们穿着棉衣来,离开时已近立夏。我们为武汉人民出过力,流过汗,武汉人民同样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侯思远说,有一次从医院回来路过一家早餐店,老板正在收拾房间,看到他们几个统一服装的人,马上叫住了他们并塞来两袋子水果,“他说我知道你们是干什么的,真的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请一定收下,他深深鞠了一躬,那一刻我特别感动,觉得我们付出再多都值得。”

侯思远3月20日从武汉返回沈阳,4月3日解除隔离,4月20日回到工作岗位,如今他已经上班多日,他说科室的同事们倒班很辛苦,“留在沈阳的同事们终于有机会歇一歇了,这段时间他们也非常累。”

儿子佩服 “长大也要当医生”

侯思远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次驰援湖北的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对他的孩子产生了影响。

“驰援武汉对我儿子触动挺大,至少他心里知道爸爸是去做一件特别大的好事,知道他的爸爸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救人,他感到很骄傲,还说长大了也要当医生,要像爸爸一样做一名ICU医生,可以救很多人。”侯思远说。

侯思远回家时带着武汉当地医院送的“感谢状”,儿子还认不全字,让爸爸读了好几遍,听完以后小心翼翼地接过去,放在书桌上当作宝贝一样。“我觉得对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尽管孩子只是朦胧地懂一点。”他说。

回忆回家后的日子,侯思远并没有主动向孩子讲起在武汉的经历,但孩子总是追着他问,“比如问我为什么要穿纸尿裤,为什么大家门都不让出了还要去武汉,为什么工作的时候不能用手机,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回家……每一次回答我觉得对孩子都是一种教育,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有爱心的人。”

“祝辽沈晚报读者安康幸福”

回到沈阳后,侯思远回到了工作岗位,也回归了丈夫、爸爸、医生的角色中,“好多人说我是英雄,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称呼,觉得平淡一些才好,平安健康才是福,我想通过辽沈晚报祝福每一位读者安康幸福。”

侯思远说,他在武汉的每一天都在留意关于疫情的新闻报道,他说作为一名中国人越来越自豪,“快速建起两所功能齐全的集中收治医院,快速建成10多个方舱医院,2周确定病毒序列并向世界公布,14亿同胞团结一心共渡难关,每每看到这些,越来越自豪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我们同舟共济一定会胜利!”

32岁的侯思远在辽宁省第一批医疗队重症组中是年纪最小的医生,这次驰援湖北与各医院医生交流和学习,他说自己在业务和理念上进步不小,“一辈子难忘驰援湖北,每到夜深人静,就会想到那些不幸去世的患者,我会仔细回想那些病例,看看哪里还可以更好一点,更完善一些……” 辽沈晚报记者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