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潭之妙

辽沈晚报 2020年04月28日

□邵丽

知道梅雨潭,主要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绿》,他写两次到梅雨潭的所观所感,写出了浓得化不开的绿,写出了女儿情态的绿,当然,也写出了朱先生的爱与惆怅。朱先生曾在温州中学教书一年有余,写了4篇散文,后汇编成册,书名叫《温州的踪迹》,《绿》是其中一篇。

梅雨潭隶属瓯海区茶山街道,距离温州市区约20公里。

南方的深秋并不感觉到冷。爬一段山,身上刚好热到要出汗的程度,在路边通风处站一站,秋风微凉,很快将热气刮走。正是爬山的好时节。进了景区的门,距梅雨潭只不过两百来米。小径一波三折,有平地,也有坡,坡也不陡,更不长,相当乖巧和贴心。路边有一条溪流相伴,使寂静的山中增添了不少热闹,也多了许多自然的情趣。这是南方和北方的最大区别,北方的山少水,就像一味逞强的莽汉。而南方,有山必有水,更像“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的少妇,显得是如此有情有义。

梅雨潭自然是好到一言难尽。朱先生所写的绿,依然存在,依然温婉动人,依然沁人心脾。但梅雨潭打动我的,是她的幽静。幽静不是纯粹的静,那是一种让人的心灵更熨帖的安然。她被群山抱在怀里,四周有茂密的绿植簇拥着。瀑布垂挂下的唰唰声和风吹拂万物发出的呢喃声交织在一起,更像大自然的喃喃细语,这就是所谓的天籁,是人类心心念念的心灵之歌吧。声音蔓延开来,又迅速被四周的群山吸收。它们来于大自然,又迅速回归于大自然。那么从容,又是那么决绝。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的声音,你会觉得自己已然进入大自然的深处,进入自然的内核。水流的声音和风拂植物的声音不断在下沉,一直沉到脚底下,悄悄地走了,然后又有声音悄悄地升起来。而人便和群山融为一体,变成山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你仿佛猛然醒悟了,又去认真仔细地打量南方的山。它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山一般都不巍峨,不像昆仑和祁连,没有给人压迫感,也没有绵延不绝的孤独。恰恰相反,南方的山大多是清瘦的,是儒雅的,也是收敛的。就拿梅雨潭所在的大罗山来讲,它属于括苍山余脉,延绵几十公里,在整个温州也算是一座大山了。但是,你看到这山时,即刻就会感受到它的善意。即使入山后,也不会迷失自己,依然是有信心的,甚至是信心倍增的。你会无端地觉得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能与这座山有一次完美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征服,不是盛气凌人的,不是针锋相对的,更不是剑拔弩张的。而是一见钟情的,是你情我愿的,是和风细雨的,甚至是含情脉脉的。

梅雨潭就像这座山中的一颗明珠,一颗翠绿的明珠。而我在山中,在梅雨潭边,感受到的是飘然物外的宁静,忘却了山外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纷纷扰扰却让人爱恨交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