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八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再度引起热议。
近日,《花冠病毒》再版发行。据该书出版方介绍,书中从病毒肆虐蔓延到市井的人间百态,从英雄的舍命相争到个体的命运起伏,这些细节描写,与现实发生的状况多有相似,由此产生了极具张力的纠葛:荒诞、无奈、疼痛、分离、真诚、牺牲、成全、坚守……
正是在感同身受的情感里,在设身处地的思考中,在意味悠长的警醒里,文学与心灵产生了共鸣,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被打破,这或许就是疫情文学当下流行的精神意义,也是灾难作品长久不衰的现实价值。
希望病毒永远只是预见,而非重现
人类总是渴望平安,但灾难却从未真正远离。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作品,很多都是写照现实的,而《花冠病毒》的灵感也恰恰来源于毕淑敏2003年的经历。
在那场席卷全国的非典疫情中,有医学和写作双重背景的她受中国作协派遣,成为一线采访团一员,开赴非典第一线。
她忍痛离开患癌症的母亲,昼夜走访抗击非典的一线医生护士,包括外交部、国家气象局以及从非典中恢复过来的病人,目睹病人的痛苦和求生欲,医护人员的抗争与困窘,各个行业的协力互助。
无数次,她在梦中看到病毒,真切而触目惊心,仿佛能摸到它们“卷曲的边缘和邪恶的颗粒”。
酝酿沉淀了八年,伏案疾书一年,在2012年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
据记者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许多新老读者捧起《花冠病毒》这本书,被其中对病毒形态及其杀伤力的描写所震撼,书中的描写和现实似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她却说:“这些天有朋友不断问我……事实上,我希望它永远只是预见,而非重现。小说中有我对现实的观察,但更多出自想象,勿需对号入座。”
毕淑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病毒远远比人类更为古老。如果非要说谁是地球主人,病毒一定比我们更有资格。病毒肆虐,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异?为何从原来的状态奔逸而出,疯狂地侵袭损害人类?我们如何与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和平共处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不然的话,灾难骤起时,我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灾难离开时,我们也不清楚它因何而去。我们更不知道的是下一次它会不会再来?人类生活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中。”
“此次人类和病毒之战,很可能一战再战。我坚信这次疫情一定会过去,我们一定能胜利。不过,不能把病毒的某一次‘消失’,当成永远的胜利。要痛定思痛,要亡羊补牢。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惨重了。”
多进行正面积极的思维,让自己的心理能量温暖饱满
一场疫情,侵害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有心灵上的伤痛。
毕淑敏作为从业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作者,《花冠病毒》的创作又不单单是一个关于病毒的故事,它更多的是探索当代社会人们在灾难面前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借由小说这种震撼心灵的诉说,从而引起人们的警醒,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
正如有人说,面对灾难“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解”。在灾难中思索人性与文明,是这些有关疫情的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场噩梦,关键是梦醒时分的沉淀与洞察。
毕淑敏说:“灾难之下考验了每个人的内心,病毒并不可怕,终会有战胜它的一天,可怕的是人们的内心在灾难面前也感染了这种花冠病毒,当我们面对灾难,在身体和心灵遭遇突变,像本书中出现的那种极端困厄的状况,最终能依靠的必将是我们的心灵能量。”
遇到突发疫情,我们需要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不是怨天尤人、对医护人员百般苛责。
“在没有特效药的当前,一定要保持坚定信心和良好情绪,多进行正面积极的思维,让自己的心理能量温暖饱满,它和药物治疗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要有永不放弃的信念。”沼泽处,你的心智要成为纤夫。精神明朗坚定,情绪安稳平和,助家国度过危厄!
辽沈晚报记者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