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潇
手机发来一条系统提示——存储空间已满。打开后台一看,原来是照片太多,占了大量空间。这手机伴我多年,虽旧态已显,却用得顺手,还不打算让它“退役”。那就精减些照片吧,借机梳理一下几年里的光影留念,也是个不错的回味历程。
从头开始浏览,恍惚间自己也穿越了时间。不同的地点、人群、场景,将过往的岁月点滴串起,以至于一些已渐淡忘的经历,被一张张照片再次勾勒廓清——这张拍在广州,恰是两年前的此时,一起拍照的朋友,此后许久未见,得找机会聚聚了;这张拍于贵州一个贫困村,当时去采访脱贫工作,照片里的村党支部书记,正给我介绍当地的扶贫产业,满脸幸福喜悦,不知那里的百姓,如今日子怎么样;这张拍在黄河边,是我第一次见到黄河,那急湍涌荡、奔腾不息的壮阔气势,令我至今难忘……
只是,这样的梳理虽然有趣,却也耗时累人。这让我不禁想起父亲。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摄影迷,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家中那台黑黢黢的老相机,是他爱不释手的掌中宝。那相机又大又沉,需要手动调焦,远不如现在数码相机这样智能便捷;拍照要用胶卷,一卷只有三十六张,且价格不低,和现在动辄可免费存储海量照片的智能相机比起,简直天壤之别。可是,翻开家中以前的老相册,发现当年拍的照片,几乎张张不差,无论人像还是景物,都是拿得出手的水准,反倒是如今有了功能更强大的智能相机,自己拍出的“良品率”却远不如父亲。
要说拍摄水平,父亲当时也是“业余选手”,未见比我高出许多。细细想来,我和父亲的差距,不在别处,就在拍好眼前这一张的用心上。
如今的拍照近乎成为零门槛的事,却也在无形中,让一些人失去了努力打磨好眼前这一张的耐心与专注——反正有的是内存,多拍几张,可以回头再挑;反正有修图软件,拍得不好,之后还能再调。补救的方法多了,拍照的成本降了,选择的余地大了,自然也就不必执着于每一张的精益求精。久而久之,带来我这般费力筛选的苦恼不说,也让自己的拍摄技术至今难以精进。毕竟千篇一律的重复代替不了“用心一也”的专注,没有一张张充分的认真投入,也就难以知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
更重要的,是匆忙海量的拍摄,也让我们流失很多静心感受生活的机会。很多人如今出游,到一心仪之地,第一件事便是忙不迭地掏出相机,“咔嚓咔嚓”连拍,唯恐遗漏掉什么,恨不得用镜头将景点整个打包带走。然而过段时间回看,当初相片拍的是什么,很多已想不起来,甚至拍的是哪里都已忘却。倘若真想和别人分享,除了这些纷繁斑斓的照片,景色背后的故事与感受,却半点吐露不出来,仿佛从没去过一般。人们习惯了用镜头代替眼睛,用奔波代替感受,只顾埋头拍照,却没能真正停下脚步,用心体会这份景致带来的喜悦和感动。
所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心品读你的所见所感,努力拍好你想留住的每一张,求质不求量,不只为那些美丽的遇见留下时光的背影,更是锤炼我们感受生活、品味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