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志愿者用“话疗”打响心理防疫战

辽沈晚报 2020年03月05日

做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的杨艳秋。受访者供图

“我的孩子在武汉,他说他没事儿,我觉得他肯定是得病瞒着我,我不想活了……”

“我大年初二就在防控一线忙活,可有的人为什么不理解还要骂我?”

“复工第一天我就咳嗽了,我是不是被传染了?”

紧张、焦虑、恐慌伴随着疫情汹涌而来。在锦州,24小时守候心理服务热线的志愿者们,正在悄悄打响一场“心理防疫战”。他们用倾听、疏导和专业的危机干预技术方法,为一线人员进行着“心灵急救”。

疫情心理服务小组招募 两小时就满员

正月初四,很多人还沉浸在过年的氛围中时,已经从事了12年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的杨艳秋老师在心理咨询师微信群发布了一则特殊的“招募令”。

杨艳秋老师是锦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曾参加过2008年汶川地震心理救援志愿服务的她,见证过灾难性事件产生的次生灾害对一个人的影响,“焦虑、恐惧、无助……很多的心灵需要抚慰。”看到武汉新冠肺炎的疫情席卷了全国,有着丰富救援经验的她想要尽快针对这次疫情建立一个“疫情心理援助小组”,在线上对宅在家里的民众、去武汉救援的医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的家属、同时还对接武汉市民,为他们提供及时的、专业的、规范的、贴心的心理支持。

锦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有一百多名志愿者,虽然此次招募的条件要经过专业的危机干预伦理和法律议题、危机干预技术方法、咨询中的话术、应激状态下的免疫损伤、积极干预点亮生命等培训,要进行24小时的排班,志愿活动要延续到驰援武汉等一线地区的医护人员回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杨艳秋没想到在招募令发出不到两个小时后,报名人数就达到了预期的51人。

“我的团队每一个人都很卓越。”杨艳秋很感谢团队中来自公安、医疗、检察院、教育、机关等各行各业的每一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中最大的58岁临近退休年龄,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从正月初四开始坚守在服务热线的这一端,进行着不一样的战“疫”。

志愿者组团“话聊”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

“疫情心理援助小组”的24小时免费心理服务热线,在一个月的心理援助中,大家接到了亲人在疫区因过度担心引发的轻生倾向的求助;也有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面对市民的不理解产生的委屈、疲惫生病后带来患病恐惧感的焦虑;也有普通市民“宅”在家,夫妻间打架、亲子辅导作业“大战”和到底戴不戴口罩、要不要家庭聚餐所产生的分歧和争吵……

“经过一次或多次咨询,通过志愿者们‘话聊’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杨艳秋说在接到的热线求助中,最典型的就是一位40多岁的母亲,志愿者们通过三次组团“话聊”,在电话里的两端,疏导了她不断要自杀的焦虑心理。

在这些专业的志愿者眼中,很多人产生的现实性心理焦虑,通过自我启发和自我探索的专业引导话术,都是一次心理援助就能解决的,“千万不要羞于求助,相信每一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心理专家。”志愿者们希望通过心理援助给大家带去心理支持和心理力量,从而达到心理重建,让每一个人面对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变化带给大家的机遇!

走上志愿服务道路 源自汶川带来的震撼

辽宁省第六届“雷锋奖章”获得者、辽宁省优秀文化志愿者、锦州市“三八”红旗手……杨艳秋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走过了12个年头,让她一直做志愿服务的契机,源自2008年汶川地震,杨艳秋做为锦州“心理援助第一人”,通过志愿者身份,在当年的5月份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资格,赴四川进行心理援助。

“当时就是看到了国家发的倡议,响应号召就去了。”杨艳秋仍记得当时到灾区带给她的心灵震撼:“不是钱啊物质的需求,他们真正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抚慰。”

从灾区回来后,杨艳秋就一直做志愿服务,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驻军官兵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辅导等,多年的志愿服务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对杨艳秋来说有得有失,“我失去的是自己的狭隘和内心的无助,我得到了内心的充实感和大家的信任!助人自助,帮助别人的同时我自己也成长了,每位来访者都是我真正的老师。”

辽沈晚报驻锦州特约记者 张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