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

辽沈晚报 2020年03月04日

□周舒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在夜晚的城市街头,目光总会被一些东西吸引。比如,沿街的一家家店铺,那些大大小小、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招牌。

不过,也有令人奇怪的情景:有些有着宽阔门面和华丽招牌的店铺,里面的顾客却寥寥无几;相反,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店,没有光鲜的门面,没有闪亮的招牌,甚至跻身在大街小巷一个又一个夺目的招牌缝隙间,却长年屹立不倒,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不禁想起一篇外国小说,很短,却耐人寻味。小说的题目就叫《招牌》,大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城里有一家花店,店外没有任何招牌。其实最早的时候,这家花店是有招牌的。刚开业时,花店外面挂着一块很大的招牌,上面写着:“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一个顾客看到后,对店主人说,他很喜欢这个花店,但认为可以把招牌上的“美丽鲜艳”删掉,因为这里也可以出售别的种类的花。于是,店主人将花店招牌改为“本店出售花”。花店又来了一位顾客。他也很喜欢这个花店,但是他告诉店主人,可以把招牌上的“本店”二字删去,因为如果不是在“本店”卖花,那是在哪里卖呢?于是,店主人将花店招牌改为“卖花”。又有一位顾客到来。他同样觉得这个花店很好,但认为招牌上的“卖”字可以去掉,因为花当然是用来卖的。于是店主人将花店招牌改为“花”。

故事还没有结束。最后来了一名顾客,他说,花店的橱窗里已经摆满美丽的花,人们看到这些花,就知道这里出售花,所以招牌只是一个摆设。店主人听了后,索性摘去招牌。从此,这家花店就没有了招牌。但是,路过花店的人们一看到橱窗里摆放的鲜花,总会不由自主停下来。久而久之,城里的人们都知道这里的鲜花是全城最美的,服务也是全城最好的,没有人再去别的地方买花了。

小说的题目叫《招牌》,这家花店最后却摘掉了招牌。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在这座城的人们心中,早已有一块无形的“招牌”,是店主人以真心真情、用店里的花儿写下的——“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

诚然,对于一家商店来说,漂亮的招牌能够吸引顾客的眼球,但这并不一定会成为决定人们光顾乃至消费的最终原因——因为在人们心中,还有一块无形的“招牌”。这个“招牌”,是一家花店所出售的花是否真正吸引人,是一家服装店所售卖的衣服是否漂亮耐穿,是一家餐馆所做出的食物是否可口卫生……在顾客看来,这块无形的“招牌”,代表的是商品的质量和特色,店铺的服务和信誉,这些比挂在店门外的那块有形的招牌更重要。

仔细想来,商店有招牌,人也是有“招牌”的。商店的招牌主要是说明商店名字或所经营的内容,每个人的“招牌”上,则写着他的名字、社会身份、从事的职业,写着他的外貌、穿着、打扮,写着他所拥有的头衔、名气、财富……而每个人在可见的“招牌”之外,还有一块无形的“招牌”。

对一个人来说,这无形的“招牌”是什么呢?它是一个人内在的真才实学,是以自己的专业才能踏实地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造福于社会。在一名科研人员那里,它就是扎实的研究;在一名医生那里,它就是高超的医术;在一名法官那里,它就是公正的审判;在一名教师那里,它就是认真的教学;在一名演员那里,它就是精湛的演技……

这无形的“招牌”,还是一个人内在的美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伟大的人格,是他身上所蕴藏着的能够感动他人、激励他人、引导他人的精神力量。宋代先贤范仲淹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曾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这样先人后己、默默无闻、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榜样。

去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共和国勋章”首次颁发,获得者为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这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们,看上去都极其普通,袁隆平最喜欢穿的是十五元一件的衬衫;申纪兰多年来不改农民本色;黄旭华说自己就像核潜艇,潜在水下,不希望出名;张富清一辈子深藏功与名,几十年没向外人包括儿女讲过自己的战斗功绩……但是,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树立着一块高大的无形的“招牌”——他们无一不在各自领域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身上无一不散发着伟大的人格魅力,闪耀着永恒的精神光芒。

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像小说《招牌》里那位店主人一样,创造出比金子更宝贵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