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贺飞医生和刘璠教授。受访者供图
她是他负责的第一位患者,她的母亲、姐姐、弟弟、弟媳、爱人均被确诊或诊断为疑似病例,家中只剩一个孩子被送到奶奶家……
两周时间,他拼尽全力救治她和她的弟弟。终于,她盼到了出院这一天。
她,47岁的患者饶女士激动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好想和您见一面!
他,中国医大一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付贺飞也有个心愿:待战疫胜利那一天,我会带着妻儿再来武汉,看望你们重新团圆的一家人!
付贺飞日记
全国各地的医疗人员驰援荆楚大地。我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常年在急诊一线和神经重症监护室工作。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并幸运和光荣地加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支驰援武汉医疗队。
2月9日下午告别父母、妻子和女儿,以及为我们送行的老师、同事和领导,和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以及其他科室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踏上了驰援武汉的征程。到武汉后经过一天短暂休整和岗前感控培训,第二天我们便接管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一个重症病区,开始在新环境里迎接新挑战。
在众多的病人中,有一位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她便是我负责的第一位患者,饶女士,47岁。她随和乐观的性格犹如照进压抑的病房里的一抹阳光感动着病友,也感动了我。她很乐意和我讨论病情。他的三弟与她同时入院,住在同一病房内,都由我负责。弟弟比她小两岁,比她晚两天发病,但病情更严重许多。同样突发高热,一度超过41℃,气短胸痛,浑身大汗。
悲剧还远不止如此,全家陆续患病的还有她的母亲、姐姐以及弟媳,她的丈夫也因发热被诊断为疑似病例,接受医学观察。家中只剩一个孩子未患病,被送到奶奶家。每当谈及这些,她总觉得是自己连累了一家人,尽管一旁的弟弟不断安慰她,但她还是很自责。
我及时将姐弟二人的特殊情况向主任医师——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的刘璠教授汇报。刘老师详细认真地查看了两人的病情资料,并分别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我作为管床医生负责管理照看他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向刘璠教授反馈以酌情调整治疗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认真负责的治疗和照顾,两人的病情都迎来转机。体温恢复正常,呼吸困难、胸闷及咳嗽等症状均明显好转,姐弟俩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得知肺CT检查结果好转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后,姐姐更是难掩开心和激动,期盼着出院回家的那一刻。
在住院两周之际,恢复良好的她可以出院了。原本姐弟俩设想着同一天出院,但病情相对严重的弟弟,还需要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出院那天,因为出院的紧张安排和繁忙的临床工作,我和饶女士并没有如愿在楼下见面和道别。刘璠老师告诉她:“我们争取让你弟弟成为咱们这个大家庭里第二个出院的。你先回家把家里打扫好,安顿好,然后迎接其他家人出院,一起团圆!”
她激动地说:“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了,有你们我全家都放心!这两周付贺飞医生真的非常辛苦,非常负责任,在这里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眼镜还有雾气,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却看不清他长的样子。我真想和他见一面,真想和你们见一面!”
确实,这两周尽管每天相见,每天沟通、安慰和鼓励,我却没见过她和弟弟摘下口罩的模样,她也没见过我们防护服和护目镜后的真正模样。
但这段时间里,医患同心共抗病魔的经历至今难忘,尤其患者发自内心的那句朴实的话,“你们是最棒的,有你们在我们就不怕了”,这是对我们辛苦工作最大的肯定和最暖心的奖励。如寒冷的冬天冒出的春芽,必将茁壮成长并唤醒整个春天。
工作之余,我也憧憬着战胜疫情的那一天,平安凯旋的那一天,我想会再来武汉。那时我将带着妻子和孩子来看看我战斗过的地方,看看武汉的风光,看看百姓们安居乐业正常生活的样子,看看期盼已久的武大樱花。当然,如果有机会我会去看这必将重新团聚的一家人。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必胜!
辽沈晚报记者 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