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我坚强后盾 感谢后方“兄弟”

辽沈晚报 2020年02月28日

李晓川整装待发。本人供图

李晓川,辽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专家。

刚进入医院新组建的医疗团队,因为需要磨合沟通,他简单地比喻成:“就像习惯了每天米饭馒头的日子突然让你改成面包汉堡一样。”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医院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他的团队是由多个科室组成,这种混合式组合需要进一步沟通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为了不让新冠肺炎患者在病痛、焦虑中煎熬,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也需要在精神上助力。

他支援武汉,爱人上班,孩子就留给了父母照顾,晚上爱人回家看到六个月大的儿子胳膊活动受限疑似骨折,当即跟他视频,他马上联系了后方的儿科同事王峰、刘洋帮忙,同事们为了让他放心,全程陪同检查。

第二天,他所在的医护团队领队看到他情绪不好,问明情况后通知了后方,后方的同事及领导纷纷到他家里去慰问,并表示:“你在前方抗‘疫’后方家里就交给我们了。”

2月23日 武汉雷神山医院

进入病区半个月了 ,病房已经步入正轨,早上六点半的班车接我们到医院,车上大家自觉分开坐避免交叉感染,到达医院后交班更换防护服进入病区查房。

首先让我们来回归我们主要的职能,从医疗角度谈谈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面临的困难。

磨合沟通是新组建科室最重要的问题。对于我们援助武汉的医疗团队而言,第一个问题就是磨合沟通,以及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及方式。

我们团队是以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和院感科医护为主体,还包括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医生组建的。这种混合式组合,就像习惯了每天米饭馒头的日子突然让你改成面包汉堡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医院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比如呼吸科医生特别注意咳嗽血氧,而心内科医生则特别喜欢关注血压心律。

为了避免专业上的缺陷,我们决定每组都有一个呼吸科医生和其他科系医生合作,两位医生为一组,因为新冠肺炎毕竟是呼吸科疾病,呼吸科医生处理问题更适合。

劳动强度的问题,就像那个宣传语说的医护人员是借的,还的时候一个都不能少,我们拒绝过度疲劳,(上次提到的工作10小时是特例,因为在半小时内我们收治了38个患者实在忙不完)我们团队医护按12小时轮班制模式进行轮班管理病人,每组进舱6小时左右,这样的好处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充足的休息,也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防护服等耗材,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和效率,只有休息好才能更好地去战斗。

建立标准化治疗流程,对于新冠这种疾病,大家并不十分了解,每个人对疾病的认知都不一样,为了统一治疗流程,医院和我们共同制定了标准化流程,保证每一位病人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救治。

加强心理护理。一个疾病的好转不单单只是靠输液加上每天几次的口服药物就能解决。特别是对于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我们的作用更多是给予可能的对症支持治疗,以及可能的抗病毒治疗,加强患者的免疫力最终战胜病毒。我们的医生护士会尽全力来安慰他们,会想尽办法逗他们开心,就像前几天那个特别火的视频中支援湖北的队友教老爷子说杠杠地,就是我们团队的吴磊在教老爷子说东北话,这样可以调剂大家的心态。

我们科的一个患者经过治疗可以出院(是我们科第一位出院患者),特意给他送的苹果祝他平安回家。病人婆婆(好像湖北管年龄大的阿姨都叫婆婆,不是我们东北的婆媳关系的那个婆婆)说,我想吃软的不能吃硬的,大家把自己的奶粉给婆婆,其实大家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

A9病区第一位出院的患者,人特别好,入院时就反复询问如果病情好转出院可不可以捐血浆。

最后还要感谢远方的领导同事,没有他们的关怀帮助我们也不能在这安心工作,我在武汉,孩子妈妈上班只能老人照顾小孩,当妈妈下班发现孩子胳膊活动受限怀疑骨折(孩子六个月不懂表达)已经是晚上了,给我打电话,我也懵了,看着儿子痛苦的表情,我做爸爸的还无能为力,我忍不住哭了,这里我特别感谢医院的同事,我当时联系到儿外的王峰医生,王峰不仅帮忙诊治,还因为怕老人年龄大找不到地方检查,全程陪同检查,这里我再次感谢王峰、刘洋,第二天赵领队发现我情绪不好,询问后知道发生什么后立即通知卫健委及院领导,卫健委及院领导、医务科和科室领导、同事都非常关心,纷纷打电话询问,并去家里慰问,这时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还有医院对我们的关怀,这里允许我再一次说一声:谢谢大家。

记得一句话,选择学医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对待它,我们一定会用我们的忠诚和热情,还有我们全部的力量来维护全国人民的健康。

辽沈晚报记者 王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