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忍
前些日子到成都,去的第一个景点,便是心仪已久的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面的万里桥西,浣花溪前。
从成都杜甫草堂的北门进去,一路上花木掩映,翠竹潇潇,清浅的流水潺潺。杜甫在成都的前后时间加起来近4年,作诗240多首。留下了《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花卿》等传世名作。
草堂前一个用竹栏隔开的空地前,石桌石凳旁,一群小学生在年轻女教师的带领下朗诵着《春夜喜雨》,童稚清脆的声调,把杜甫因春雨滋润成都而欣喜的感情,很好地抒发出来。但我心下更希望孩子们能背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诗句充满了哪怕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和人文情怀。这样的情怀,应该尽早植入孩子的胸中。
一路上我在想,如果没有一个人,杜甫的广为人知可能还要等上好多好多年,这个人就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
770年,杜甫逝世,就像他生前《梦李白二首·其二》所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他渴望自己的诗将赢得“千秋万岁名”,但想象自己身后,将会很冷清的。
果然如此,杜甫身后依然名不彰,声不显。几本唐人选唐诗,与他生前那部出名的《河岳英灵集》唐人选唐诗一样,都没有选一首杜诗。
杜甫殁后43年,其孙杜嗣业,一个性格倔强、做事认真的苦孩子,肩背装着祖父遗骨的褡裢,还有祖父诗稿,踏上了从湖南耒阳出发,回河南洛阳首阳山安葬祖父之路。途经湖北荆州,一路风餐露宿的他,找到了在此做官的元稹,把祖父的诗稿给他看,请他给祖父写一篇墓志铭。为什么是元稹而不是其他人呢?因为杜嗣业看过元稹带有讽喻性的乐府诗,其关心民间疾苦的深切,传承了杜甫的文脉。而且,河南洛阳人元稹,是杜甫的老乡。
元稹之前看过一些杜甫诗,对这个前辈早就心存敬意。读了诗稿几天后,元稹心潮起伏似长江滔滔。他凝神静气,挥笔写了一篇气势跌宕、辞藻华瞻、对仗工整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文中说,“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此文,字数不算太多,容量极大。恰似晴天一声响雷,惊醒了梦中人。杜甫的诗开始广泛传播,名动天下。至宋朝,被称为“诗圣”。
元稹的这篇墓志铭对晚唐影响甚大。晚唐韦庄的唐人选唐诗《又玄集》,如一艘破冰船犁开坚冰,首次选了杜甫的七首诗。也是这个韦庄,在任后蜀宰相时,寻找到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发现房屋早没有了,仅存几根柱子。韦庄命人割茅草,建一间草屋作为标记,此时距杜甫辞世已130多年。正是这座草屋,成为往后历朝历代修葺、扩建草堂的基点。
杜甫身后有知音,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就是他与老杜的隔代交流;这篇文章与杜甫的诗篇一样,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