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宿 5辆急救车出诊57趟

辽沈晚报 2020年01月20日

无论是什么现场和地形急救人员都会将患者平安转运到医院。刘冬梅摄

有这样一群人,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奔波在生与死的边缘,以最快的速度出诊,与生命赛跑,为病人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今天我们的新春走基层就来到沈阳120急救中心皇姑二分中心,记录了节日来临之际坚守岗位与生命赛跑的急救人员。

外套一整天都没脱过

7时45分,即将轮岗上班的马晓芳医生提前到岗,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与上一班同事交接完出车信息、病人情况后,马医生与护士杨晓倩登上救护车,详细查看药物和仪器是否齐全并正常运转。

皇姑二分中心白班三辆急救车,夜班两辆,每一班的120急救团队由五人组成,分别是医生、护士、司机和担架员。为了应对突发状况,急救团队随时做好工作准备,确保接到呼救电话后5分钟内出车。

8时,马医生正式上班,她和值班护士时刻留意着调度台上的显示器和电话。得到市120指挥调度中心的指派接警之后,电脑会及时提供患者位置、症状等信息。

8时04分第一个急诊单由120总调度中心通过电脑发过来了,三台子道义地区有人手腕受伤。

第一个出诊的是张德友医生,他通知司机和担架员,五个人小跑上车,急救车风驰电掣般出发了。到了患者所在的居民楼,车还没停稳,张德友已经拉开车门跳了下去,他手里拎着心电仪器向楼道内跑去,护士随后也都跟了上来。

“我们每天都是在跑,因为拨打120 基本都是发病比较急,比较危险,所以我们分秒必争不是喊的口号,确实是患者需要。”张德友医生说。

整整一上午,急救人员都在忙碌,即使偶尔回到站里,他们也从来不脱掉大衣,时刻处于备战状态,调度台派诊单子一出,他们能抬腿就走。

午饭吃到一半

饭含在嘴里就出发

冬天是120急救人员最忙的季节,因为遇到下雪天气,路面很滑,行人摔伤或者机动车肇事的情况就比较多。1月18日晚上沈阳下了一场雪,第二天就有很多事故。

8时59分,调度指挥中心发来出诊单,在皇姑区白山路立交桥下,一辆轿车把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妇女给撞倒了,患者腰疼不能动,躺在事故现场。

救护车鸣笛出发,快速穿梭于车流中。司机杨嵩告诉记者,驾驶救护车首先要确保车辆安全。一路上,他高速驾驶,同时也时刻注意车辆周边状况,每过一个路口,他都会四周观察确认安全后才通过。

救护车上,护士一刻也没有闲下来,她一边和呼救者沟通确定具体位置,一边把患者的最新情况告诉急诊医生。赶到现场后,马医生第一时间为患者评判伤势,最后确定患者腰部受伤,于是为其进行了腰部固定,以免移动时遭遇二次伤害,最后征求患者意见,将她就近送到了医院。

整个上午,皇姑二分中心的急救人员一直在外奔波忙碌,有的刚出完诊,在路上就直接被派往下一个出诊患者地点。直到下午快1点马医生才和同车的同事吃上午饭,可才吃了几口,新的出诊单子就派过来了,饭含在嘴里,他们扔下饭碗再次出发。等他们出诊回到站里,饭菜早就放凉了,“幸好我备了一袋面包,饿的时候可以吃上一口。”马医生得意地说。

24小时出车57趟

其实,急救工作除了考验专注力,也考验体力。为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医生经常需要为患者做心肺复苏。双手按压,每分钟100次,在夏天遇到这种情况,几分钟内汗水就会把工作服湿透,即使在冬天,急救医生在做这项急救时也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另外,抬患者也是一个力气活。昨天下午3点,皇姑二分中心接到出诊派单,一位市民在家中出现迷糊、恶心症状,急诊医生赶到现场后,初步确诊其是眩晕症犯了。患者不敢站立不能行走,家又住在4楼,于是担架员郑书海和刘宏伟马上把准备好的担架抬进去,然后一个抬头一个抬脚慢慢地将患者转移到担架上,固定后开始往楼下抬。但由于楼道过窄过陡,增加了任务难度,每个转弯处,都需要邓书海在下面用全身力气擎住担架,刘宏伟在后面用力拉住,然后以扶手为轴心,将担架转弯,就这样,最终将患者平安转运到了救护车上。

“有时候我们从8楼往下抬人,也抬过200多斤的胖子,从雨搭上往下运过人,也从山坡下往上抬过患者,不管出诊现场地形多么复杂,只要患者需要,我们就能想办法把患者平安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邓书海说。

120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年三十也要坚守岗位。“冬天本来就是慢性病的高发季节,再加上又是节日,醉酒、急性肠炎病人会急增,眼下是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候。我们在岗位上为人们守护平安和健康,还人们一片岁月静好。”皇姑二分中心站长张义龙说,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

120工作人员每天工作量很大,仅1月17日数据显示,该中心当日白班和夜班一共出车57趟。张义龙说:“作为一个医生,每救活一个人,我们都有很大的成就感,心里会感到特别的安慰。”

辽沈晚报记者 刘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