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村里修路 帮助村民致富 驻村第一书记让“空壳村”摘帽

辽沈晚报 2020年01月10日

村里老人房子起火了,张鹏飞到现场查看情况,准备帮忙重建。 记者 王晓阳 摄

张鹏飞在写工作计划。 记者 王晓阳 摄

以前,张鹏飞是在博物馆里戴着白手套研究文物的学者,现在他是为了跟村民了解情况哪都能蹲的第一书记。他驻村一年半,没有收入却有100多万外债的村集体从“空壳村”摘帽了,积极参与致富项目的村民年收入从3万变成了60万,村里的路平了,环境也好了。

他因为做事“得罪”了人,被投诉、被污蔑甚至还被威胁过人身安全,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张鹏飞说:我既然做了,就会做到底,当了第一书记我就得给村里留下点东西。

村委会外债高达100多万

2018年5月,身为辽宁省博物馆文物专家的张鹏飞接受任命,到丹东东港市前阳镇柳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一穷二白加一团乱麻是张鹏飞上任后对柳林村的第一印象——村委会在工作时间有时就大门紧闭;村集体没有收入,外债却高达100多万;村里道路破败不堪,有的地方别说让机动车辆通行,甚至推着自行车都没法走;环境问题到处可见;村民收入微薄,矛盾却颇多……

“这可怎么干?”明白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情况后,张鹏飞坦言,自己也真是愁了一阵。可是光愁有什么用?问题摆在那就得去解决。因为交不上电费,村委会甚至连灯都不敢开,工作人员也比较懈怠,缺勤和早退都存在,要想村整体变好,那带头人首先就得规范起来。

在给自己快要散架的办公桌垫了几块砖头后,张鹏飞第一件事就是和村两委沟通,重新制定柳林村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以后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他主持建立了作息、值班、值日制度,直接和村干部绩效考评挂钩;完善了公章使用登记制度以及财务报销制度,杜绝滥用公章、财务混乱的可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30多年的“事故路段”一朝修好

督促村委规范化工作以后,张鹏飞开始了自己的走访,全村共832户,他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地走,刚开始有的人以为他是在“做样子”,也不愿意跟他多说,可是不久,发现他真的把村民反映的问题一笔笔记在本上然后回去就想办法落实后,村民们坐不住了——有时候张鹏飞还没到地方,在路上就会被村民拦住反映问题。用了一个多月,他终于把全村的基本情况摸透了。

“我总结了一下大伙反映的问题,最突出的一个就是路,路面坑坑洼洼,别说通车了,就连骑自行车都困难,尤其是在一个拐弯的地方,由于那块几乎成了一个直角,完全看不到对面是否有车辆行驶,所以成了事故高发的路段。”张鹏飞说,这种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明明应该马上解决,可是为什么拖了30多年?他去实地了解情况,发现原来是那个拐角附近的几户人家占地造成了这个几乎为90度的拐角,村委之前也多次去做过工作,可是那几家“寸土不让”,说什么都不肯把自家的围栏往后挪。

张鹏飞仔细查阅了相关材料后却发现,这几户人家占的其实并不是自留地而是村集体的地,于是他上门去跟他们讲明白道理:一,他们占地并不在理;二,不只是为了大伙,就算是为了他们自家的安全,都不应该再阻拦修路。那几户人家终于答应把围栏后撤。

从文物专家到“拉赞助的”

路虽然可以修了,更难的问题来了——村里没钱啊!连电都用不起的村委会到哪里去弄修路的钱?生平第一次,张鹏飞出去拉赞助了。

“第一次开口是真难啊。”张鹏飞说,自己之前从来不求人,可是想为村里拉到修路的赞助那就不能不求人。张不开嘴咋办呢,那就先写出来,每次出去跟人谈,他都先准备好一份材料说明村里的迫切情况,一次拉不到就多去几次,对方不愿意出钱,哪怕出个车帮村里拉一下石头沙子什么的也行。就这样,张鹏飞把脸皮练“厚”了,成了人家嘴里“帮他们村拉赞助的”,也终于说动了一家企业愿意帮他们出车。

车有了,修路的人工费还是没着落,雇不起人那就自己干!第一书记张鹏飞、村干部李孝辉,还有三队的队长徐志国三人上阵把那个直角修出了弧度,从此往来车辆再也不会因为视觉盲区而发生事故了。

危险路段虽然解决了,但是村里整体道路难通行的问题还在,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方便了,才有后续的发展。柳林村之前的路旁边都没路灯,有的路段旁边还有水沟,有老人曾经不小心掉进去过,所以还得有围栏。可是想修这么大的工程,靠出去拉赞助肯定是不行了,于是张鹏飞到镇政府寻求帮助,通过多次沟通终于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的问题。

有村民年收入从3万变成了60万

路修好了,那么接下来就是重中之重的带领村子致富的问题了。柳林村长期以来的主导产业都是以水稻、玉米等农产品种植为主。在这个基础上要想实现快速富起来,依靠传统的种植手段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得引领村民走农业科技发展之路。

于是张鹏飞出去联系技术支持,帮助村民申请贷款建设草莓温室大棚基地。2018年他带领村里成立2个合作社,共建设44座温室大棚;2019年成立3个合作社,共建设54座温室大棚。现在柳林村一共有98座温室大棚。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张鹏飞代表村里参加答辩争取到了资金,启动温室大棚建设,这下村集体每年有了6.4万元收益,为柳林村“空壳村”的名声摘了帽,也开始慢慢偿还之前欠下的外债。

村民冷永深就是因为草莓种植改变了生活的人:“我们村里这一年多变化老大了,路都给修到家门口了。我以前出门打工,一年左右也顶多挣个两三万块钱,可是跟着村里种草莓之后,我现在一个棚一年大概收入十七八万元,纯收入就有14万元,我现在种5个棚,一年收入能有60万。整整20倍啊!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个数字,生活水平真的是明显的提高。而且果种出来了,张书记还帮我们出去跑销路,我真的特别感谢他,也不知道形容的对不对,他就是那种‘秉公执法’,真实干。”

“零成本”改善居住环境

村委会的工作习惯好了,村里的路修好了,大棚也种上了,张鹏飞下一步的计划是改善村里的居住环境。可是虽然村集体有了收入,但外债还没还清,所以还是没钱。清理垃圾好说,他带着党员就收拾了,可绿化要种树种花,这都是钱,张鹏飞又犯了难。

一天他一边琢磨这个事一边在村里转,看到附近的苗圃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办法——苗圃里很多树苗从小长到大要经过几次移栽,因为越长越大就会越来越密,不移栽的话挤在一起影响生长,所以苗圃需要大规模的苗地。张鹏飞联系了苗圃的主人,经过协商达成协议,由苗圃负责将需要间株移栽的树苗挖出,运送到柳林村需要绿化的公路两旁,由村里出劳动力挖坑栽树,相当于村里出地苗圃出苗,将来树木成才收益对半分。这样,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张鹏飞用这个妙招完成了村里的绿化,光有树也不好看呢,他又去跟别人要了不少花种一起种上,如今的柳林村再到春日,已是一片生机盎然。

工作创造了奇迹也“得罪”了人

“张书记来了以后,说实话我刚开始的切身感受是‘累’。”柳林村副书记李孝辉说,本来大伙真的是散漫惯了,张书记到任以后马上就定了不少制度要求,刚开始有人也不习惯,后来发现他是真的在给村里办好事,大伙服他了,也开始心甘情愿地跟着他一起干。

一年多了,谁也没想到这么个“外来的书记”能创造出这些“奇迹”,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别的大伙都知道,但有一点李孝辉表示得特别提一下,就是老百姓对村委会的信任增强了很多,原来开会都没几个人来,现在张书记一通知,大伙都爱来。

“而且我最佩服他的是,他孤身一人到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但是敢做实事,不怕得罪人。”李孝辉说,张鹏飞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管这是谁的亲戚家属”,因为这样“不给面子”,村里甚至传言有人要“收拾他”,但是张书记却从来没退怯过。

对话张鹏飞:驻村三年得给村里留下点什么

张鹏飞所在村委会的办公室别说暖气,连个能取暖的炉子都没有,“三九天”在里面办公别管穿得多厚,一会儿就能冻透,他取暖就靠自己烧点热水喝。问他为什么不用电暖器,张鹏飞苦笑:村里还欠着那么多外债呢,电暖器费电,能省还是省点。

记者:听村民说,因为改变村里的情况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您不仅挨过骂,还被威胁过,那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张鹏飞:我就一个想法,我既然来了就得把这份工作做好,给村里留下点东西,除了这个,别的都不重要。

记者:您怎么形容自己这一年多的驻村经历?

张鹏飞:无愧于心,无愧于党,累并快乐着。

记者: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张鹏飞:要做的事太多了,村里的路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得继续修;要想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村里的农产品得有特色,我正在联系相关的科研部门对接大伙去学习技术;再就是得搭建电商平台,种出来的东西得卖出去才能让大伙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辽沈晚报特派丹东记者 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