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古朴的青铜灯。本稿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银质巴日古勒图(右一)。
成吉思汗祭典中使用的器物,被称为“头饰之王”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有着蒙古包神韵的青铜灯,这些有着鄂尔多斯草原民族特色的文物正在沈阳展出。
日前,“八百年不熄的神灯——祭祀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在张氏帅府博物馆二进院东、西厢房华丽亮相,137件(套)蒙古族特色精品文物为观众展现了元、明、清及近代鄂尔多斯地区草原民族敦厚包容、瑰丽多样的文化积淀。
展览将持续至6月26日。
成吉思汗祭典中使用代表性器物亮相
张氏帅府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由该馆与鄂尔多斯博物馆联合举办。
展览分“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独一无二的草原民族帝王祭祀”“秉承古训的草原民族宫廷遗风”和“独具特色的草原民族游牧文化”四个单元,展出了一批成吉思汗祭祀仪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及十三世纪以来鄂尔多斯蒙古族保留的多种民俗文物,呈现了以祭祀成吉思汗为核心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品中的银质巴日古勒图,是成吉思汗祭典中使用的代表性器物,器表布满繁缛的卷草纹,显得华丽而庄严,为酒祭中敬献圣酒的器皿。在仪式中,敬献的圣酒被倒入巴日古勒图,祭祀结束后大家分享圣酒。
掐丝珐琅五供器,是祭祀、供奉用器,也称五献,用来安放花、香、灯、酥油、食物等,包括香炉一件、烛台两只、花觚两件。器物底部均有金色“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器身内外均施繁缛的莲花缠枝纹,且有重回纹扉棱装饰,珐琅彩纹饰精细、繁缛、富丽,无比精美。
“800多年来,这种独特的草原民族帝王祭祀文化被完整地保留下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吉思汗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被称为“头饰之王”
在此次展览中,一件清代乌审旗蒙古妇女头戴,因独特的异域风情和精美做工,让许多观众驻足。这件头戴缀满了珊瑚、玛瑙珠,以银圈锁边,整齐有序,红绿相间,雍容华贵。
据介绍,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有很强的代表性,头饰更是最华丽的部分,有“头饰之王”的美称。其中头戴是当时蒙古妇女出嫁或参加重要礼仪活动时的佩戴之物。在蒙古族文化中,佩戴的头饰越重,代表家庭越富足,地位越高贵。一般重量在5公斤到10公斤,最重的近15公斤。
此次展出的元代青铜灯,灯体为条形镂空圆柱体,上部为穹顶提梁盖,下部为花瓣形六矮足。造型古朴、端庄大气,有蒙古包的神韵。
蒙古象棋中象刻成骆驼
增添草原游牧生活气息
此次展出的清代木质蒙古象棋,蒙语称“沙特拉”,与中国象棋不同的是,这套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
展览中还可以看到清代彩绘装盒蒙古棋,棋子用木板雕刻而成,根据功能不同,雕刻彩绘成虎、牛、蛇、猪、兔、鸟、狗、羊、轮和牡丹等图案,同样有着强烈有着强烈的草原气息。
张氏帅府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天,鄂尔多斯蒙古族依然保留着十三世纪古老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本次展品中还有古朴神秘的陶俑,色彩绚丽的景泰蓝罐,沧桑精美的漆器等大批文物,能让观众感受草原民族在衣食住行、文化艺术、宗教风俗、医药卫生等方面的与众不同。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