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精神”打造特色廉政教育基地

辽沈晚报 2019年12月31日

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展馆前的雕塑,就是表现百姓往战士的手里塞苹果,战士们说什么也不收不吃。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特派锦州记者 张墨寒 摄

“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毛主席的这句名言,让更多的人知道锦州,也留下了解放军战士不吃不拿老百姓苹果的感人故事。“锦州苹果”已经超出了一种地域水果的字面含义,形成了一种精神和文化,这在当时全党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和广泛影响。

锦州市打造“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品牌,对其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充分研究,在曾经发生解放军不吃百姓苹果的“生生果园”遗址,建起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展览馆。这正是锦州一处特色的教育基地,弘扬 “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廉政文化内涵,用“锦州苹果”文化力量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毛主席一生提了三次

“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

“毛主席一生中提了三次‘战士不吃苹果’,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曾任辽宁省国防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的孔繁敏,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东北解放史,虽年近七旬,他仍准确无误的记得“战士不吃苹果”三次被毛出席提及的时间和背景。

1948年秋辽沈战役期间,锦州周边及辽西地区有多处苹果园。行军作战中的解放军战士严守纪律,不拿不吃老百姓的苹果,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时隔八年后,1956年11月,毛主席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并首次提出“战士不吃苹果”的名言。他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孔繁敏说,在毛主席第一次提出“战士不吃苹果”时,就把这个事例作为党风建设的典型范例,20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又先后两次提及。

1971年九届二中全会之后,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沿途同各地负责同志谈话。据《汪东兴回忆》记载:8月28日夜间在长沙与丁盛谈话,当毛主席听说丁盛当年参加过打锦州时,他兴奋地说,“我听说打锦州的时候,部队住在苹果园里面,不摘苹果吃。我就说,我们的部队有希望。到了北京时,就有人提出要给部队增加军饷,说资本家吃大米、馒头,我们的部队吃酸菜,生活太苦了。我说我们的部队只吃酸菜,又能打仗,这就很有希望。为什么要增加军饷呢?军队要谨慎,不能骄傲,我们的部队才有希望。”

1972年7月27日,中共中央【1972】28号文件转发了北京军区、陆军第66军、天津警备区整顿纪律、纠正不正之风的3个报告,毛主席在这个报告上所作的批示中再次提到:“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 孔繁敏说,“不吃苹果”正是人民解放军固有的政治本色,毛主席希望人民解放军永远保持“不吃苹果”的光荣传统。

建馆之初历时两年

查寻“战士不吃苹果”理论根基

“一种文化没有理论的支撑就没有根。”锦州市纪委宣传部部长刘晓光,在展馆筹建之初负责“锦州苹果”廉政文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他说,为了加大理论研究力度,不仅通过组织召开“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建设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对毛主席相关论述中蕴含的廉政文化内涵进行科学提炼总结,还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摄制队伍,走访当年亲历战争的老首长、老战士,沿着有“不吃苹果”故事的部队当年的足迹,最远到达广东、广西等地,整整走访拍摄了一年的时间,抢救性的访问收集整理相关口述历史资料。

“采访到亲历者口述历史,是收集档案资料的重要途径。”刘晓光估算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共采访了近40位亲历者,录制的视频超过百小时。

规划先行,锦州市以高水平的规划来指导和规范“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品牌的打造工作。

在组织成立了“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时,特邀鲁迅美术学院、省文联、省直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参与品牌论证、设计和规划。

在调研考察、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一年的理论积累后,由中共锦州市纪委编著的《人民的苹果——“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史纲》一书出版,这本书成为打造“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品牌的有力支撑。

在“战士不吃苹果”的发生地建教育基地

占地2000余亩的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坐落在锦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生生果园”的遗址中,基地由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展览馆、廉政文化广场、“生生苗果农园”遗址等组成。

为何选址在“生生果园”?这里就曾是“不吃苹果”故事的发生地之一,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当年在此战斗过,战士不吃百姓苹果的故事登上了报纸。据1972年8月7日的《锦州日报》刊载的题为《苹果树下话当年》的文章中,记者采访原锦州果树农场东方红大队书记王增祥,王增祥回忆:“1948年秋天攻打锦州前,国民党军为在南山修碉堡,将满山的杨柳榆槐、7000多棵苹果树砍光,将13户人家的猪、鸡、粮抢光。他们抢郑义家的粮食,老郑反抗,他们就毒打,老郑一股火死了。就在山里的群众走投无路的时候,人民解放军从松山打过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热烈欢迎子弟兵,大家拿出家里藏着的苹果请解放军战土吃,‘同志,吃一个吧,解解渴!’往战士的手里塞苹果,可战士们说什么也不收不吃。只是连声说:‘谢谢,谢谢!我们有任务!’然后就向锦州方向进发。”

刘晓光说他们采访到时任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政委李中权将军,“当时老人虽然97岁的高龄,还记得当年战士们发现树下的‘落地果’,也不吃,而是捡到筐里放到百姓屋檐下。”

根据资料收集整理中发现,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有11个纵队和4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1个炮兵旅在辽西的锦州地区(含现葫芦岛市)参战达40余天,不管是部队行军口渴,还是作战中饥肠辘辘,没有一个战士吃老百姓的一个苹果,动老百姓的任何财物。

“生生果园”里不仅有战士不吃苹果的故事,它还是一块红色的沃土,创办者李善祥先生有着“锦州苹果之父”之称,作为爱国实业家,还在果园中接待过我党侦查员,果园也成为锦州地下党组织的工作基地之一。

一份电报与一篇社论的影响

时光荏苒,但走进满是果树的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一处雕塑、一条小路、一件展品……那些故事似乎从历史的长河中涌现。“每一样东西都有故事、每一样展品都有情感。”刘晓光说。

在展馆中,珍贵的展品之一就是一封电报,“毛主席没来过锦州,他是怎么知道战士不吃苹果的故事的?结果起源于这封电报。”随着刘晓光手指的方向,展柜中是一封1948年11月8日“东总”发给毛主席一封电报,名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关于九、十两月作战总结至毛泽东等电》,其中提到:“毛主席并东北局:部队对执行战场及城市纪律进步较以前突出,义县、兴城、锦州、沈阳等城都没有侵犯私人工商业及城市人民的利益。……某园地主之大批苹果,战士一个未动,地方同志接收后,以五千元(注:旧币)一斤发卖给部队……”

“这就是1948年毛主席第一次知道我们的战士不吃苹果的故事。”刘晓光说而使全国人民都知道“战士不吃苹果”的故事,则是源于1972年报纸上的一篇社论文章。1972年8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在头版发表社论《发扬光荣传统》,在社论中,毛主席以辽西战役中,战士不吃苹果的史实,告诫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要永远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同时,全国各大报刊都转载了毛主席的指示和社论。在这次布展中,特意设计了一处报刊墙,体现了这篇社论的政治影响力。展柜中近20张各省市的报纸头版和刊物,这些报纸都是40多年前的原版,刘晓光说为了尽可能地多收集史料,我们没少下工夫,有的为了收集到这一天的报纸,甚至要购买了全年的全部报纸才能做到。

新时代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012年8月22日,锦州苹果廉政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远远超出原来的想象和预料。“到现在为止,进入展馆内部参观,进行登记的参观者已接近40万余人,这还不包括在廉政广场上组织重温入党誓词、廉政承诺签名等活动的参观者。”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参观者中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也有大中小学的学生、驻锦各部队官兵、街道社区居民群众,“五四青年节和寒暑假学生就会多一点,七一建党日和国庆等节日党员和群众就多一些。”

通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熏陶、感染和影响下,进一步对廉洁价值观认同与信服。

“不止是用‘锦州苹果’的廉政文化吸引大家走进来,我们也带着这些故事和文化走出去。”锦州苹果廉政文化宣讲团走进企业、机关、学校、社区……把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内涵,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解放军战士不吃苹果的故事,让大家了解毛泽东提出“锦州这个地方出苹果”这句名言的背景、内涵及意义,传达这句话所体现的廉洁价值观,以文化引领党的作风建设。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锦州特约记者 张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