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贾平凹最新散文力作《万物有灵》于近日出版。这本书收录了贾平凹自1981年至2019年间的随笔66篇,共二十万字。全书既有对万物生灵的敬畏之情,也有对世间苍生的悲悯之心,从对自然的关照中完成了对生命价值的关照——关怀其他生命即是关怀人类自己。
通过对自然的关照
还原生命的纯粹和本真
熟悉贾平凹的人或许都知晓,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高产作家,也是一位极具叛逆性,但又不失淳朴本色的作家。他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上市三年来,已售出百万册。在去年的“文章的复兴:贾平凹散文创作现象学术研讨会”上,贾平凹称,《自在独行》的畅销是一个鼓励,如同母亲对孩子的鼓励一样,自己要好好珍惜这种环境,珍惜时间、敬畏上天,努力创作。
这一次,他也特别重视《万物有灵》这个“孩子”,特意为这本书提写书名,前后编辑整理了一年之久,并且两次对新书篇目进行遴选,还特意增加了3篇并未收录进书的新篇目。
据该书出版方介绍,在贾平凹几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对自然的深情抒写一直是其写作的基本母题。他的作品无不带有一种柔顺中的韧性,和陕西这块土地一样厚重,通过对自然的关照去还原生命的纯粹和本真。
这大自然的一切,从一粒石子到高山流水,从一丝暖风到天上白云,从一只蚂蚁到一片叶子,春天新生的泥土,冬天向阳的小花,朝晨簇新的阳光,冒着热气的新茶,无不展示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美。与自然亲近,发现这世间的美好。这是一份对万事万物由衷的热情与好奇,对生命有所追求,并在追求中展现出浓烈的个人风格。更难得的是,横跨四十年,始终尊重生命的灵气,保持质朴与纯粹。
虽然时代在变
生命的东西没有变
提及贾平凹的作品,大多数读者想起的是他的小说,而非散文。对此,贾平凹表示,其实自己不愿意把小说和散文分得太清楚。好的作品,起码要经过50年还有人在阅读,才算及格,才能称得上是作家。如果以这个观点对照,自己也是极其一般的。
据记者了解,对于上一本散文集《自在独行》的畅销,贾平凹表示,《自在独行》中的大部分文章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写的,现在没有那么多精力写散文,但他心里仍然喜欢散文,因为写散文更自在。谈及畅销原因时,他猜测道,“有可能这些内容更适合青年读者,虽然时代在变,但是总有不变的,生命的东西没有变,爱没有变。”
评论家李敬泽认为,贾平凹的文章有很强的理论自觉,他的散文观就是文章观,对贾平凹散文的深入探讨,就是重新认识、思考中国的文章之道。批评家白烨说,贾平凹散文是大家关注较少的领域,实际上他的散文影响非常大,有些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有些进入了教材辅导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典作品既是作家写出来的,也是读者读出来的。”评论家孙郁则认为,贾平凹的散文写作,把古人的韵致和“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非常奇妙地结合在他的文体里,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文风。
对于自己的散文创作,贾平凹用“会推磨子的就会推碾子”来形容。“最早我是写诗歌和散文的”,后来当有人说他散文还不错,小说不行时,“我生气了,偏写小说,你说我啥不行我就要写啥”。现在是“长篇写写,再写点散文,能长就长,能短就短”。在贾平凹看来,散文不是小说的附庸,要突破小说的写法,一定要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写出关乎痛痒的东西。
“自在独行”的结尾
是“万物有灵”的开篇
《自在独行》的最后一章谈到了禅意,贾平凹对景和物已不是简单的热爱,而是身在其中,情感交融!他的这种大境界和大情怀会感染每一位读了这本书的人,寻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用他的话讲:“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这是自在独行的结尾,也是万物有灵的开篇。如果说三年前贾平凹的《自在独行》是享受孤独,那么,《万物有灵》就是对抗浮躁。
贾平凹的自我评价是:“我是个农民,善良本分,又自私好强,能出大力,有了苦不对人说。”他对土地,农村,城市,人情传达出的独特又似曾相识的感觉和氛围,就像黄土高原一样,厚实稳重,又散发光彩。
《万物有灵》是贾平凹带给我们的生命思索必修课。万物有灵且美,静观万物皆自得,看到本性并唤起万事万物也包括自己的灵性,这也是他创作永恒的主题。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