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说愁

辽沈晚报 2019年12月30日

□尤今

一名对写作有兴趣的学生,把她在课余完成的作文交上来,请我批阅。

这学生,是一位十五岁的姑娘,来自小康之家,性格开朗活泼,做事尽心负责。在家里,是母亲的掌上明珠;在学校,是众多老师的宠儿。

她那篇习作的篇名是:“月明之夜”。

内容叙述她在一个月亮高挂天空的夜晚应邀到海边去参加同学的聚餐会。出门时,看到皎洁的明月,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股愁绪飘上心头。到了海边,看到波涛汹涌的海浪,想到世事的难以预料,她愈发愁得难以自抑了。后来,烤肉的香味,同学的欢聚,都无法改变她的心境。她悒悒而来,忧忧而归。回到家里,从窗口望见那轮明月,忍不住泪流满面,唏嘘感叹人生无常。

全篇文章,笼罩在一片刻意制造出来的“愁云惨雾”里,情感异常造作,读着时,好似不小心吞了一块冰,脑神经不时起着鸡皮疙瘩。

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初习写作者的通病。他们总错误地认为:把自己囚禁在“忧悒的象牙塔”里,才能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他们也错误地认为:文章里有泪、有愁,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所以,明明是把快乐拥抱在怀里的人,不老老实实地表达自己的快乐,反而虚虚假假地渲染自己的莫须有的悲愁。这一类作品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摆在厅堂里的一盆塑胶花,冰冷的、无味的、没有活力、没有生气的。

心中有爱有恨,就坦白抒写那爱那恨;心中是喜是愁,便如实报道那喜那愁;拿出真实的自己,反映真实的情愫,这样的作品,才是根植于泥土里面的鲜花,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