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作品都经过不断的精心培养而呈现出精美画面。校方供图
本报讯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驻锦州特约记者张墨寒报道 琼脂培养基做画布、接种针是画笔,而五颜六色的“颜料”则是呈现不同色彩的菌落。在锦州医科大学举办的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上,一幅幅特殊的画作,让大家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在直径8厘米的圆形玻璃培养皿中,获奖作品展现出不同的设计主题,有秋天的枫叶、海上的帆船、夜晚的星空……如果没有作品下面的说明,根本无法猜测到画面中多彩的颜色,其实就是生活中大量存在,却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微生物。“黄色是金黄色葡萄菌、红色是胶红酵母、蓝色是进行特殊培养后的大肠埃希菌,这个橘色的就更特殊了。”获得一等奖的刘镔瑶、郭宇廷团队介绍说,橘色来自参赛同学在空气中培养的两种未知细菌,大家进行了共享,因此很多参赛作品中都有了这种鲜亮的橘色。
“希望通过比赛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温有锋介绍,此次“琼脂匠心”微生物培养皿艺术大赛已经是成功举办的第二届,由学校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主办,分子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和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承办,来自2017级、2018级临床医学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60名同学参加。“每件作品几乎都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培养和艺术创作,都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温有锋说,除了前期的主题创作,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很考验学生的基本功,因为作为“颜料”的微生物很小,而且在绘制中根本看不出最后呈现的艺术形态,而是需要经过16至18个小时在37℃温箱中培养后才能出效果。菌群铺设的不平均颜色就会不均衡,掺杂进了别的菌种画面就会遭到破坏等等,每个作品都需要严谨的态度进行不断的尝试。
最终进入决赛的23件作品,还需要通过现场答辩和作品展示,由评审专家现场从作品的艺术性、创意性及作品操作过程等方面进行打分。一个小小的培养皿,对奇妙的微观世界的全新认知,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对微生物学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大家在实验动手中加强了医学无菌观念的认知。“以前肯定会感觉枯燥,比赛后遗症就是现在总能在培养皿中看出艺术画面。”在参赛同学们的眼中,作为《病原生物学》这门基础课程的实验课,长时间的细菌观察难免会觉得无趣,而比赛这个平台所激发出的思维创造力,打开了他们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兴趣之门,也让微生物走进了更多参观者宏观世界中的眼中微观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