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南区:做好四篇文章 推动高质量发展

辽沈晚报 2019年12月24日

沈阳兴齐眼药园区。

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鸟瞰效果图。

东软医疗园区。

核心提示

今年,一批重量级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将重大战略布局项目落户在沈阳浑南区(沈阳高新区),这里成为全国知名企业进军东北的首选之地。其中:万达集团在沈阳投资1200亿元,其中800亿元放在沈阳高新区;腾讯投资10亿元建设云启基地,打造东北产业加速中心……浑南区(沈阳高新区)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最为集聚的城区,占全市高企总量三分之一。

行业巨头争相“落子”浑南区,重大项目纷纷“棋布”高新区,大项目集中落地开花背后的原因,是浑南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破旧立新、转变观念,积极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坚定狠抓项目的信心、坚决当好“店小二”的决心,吹响了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浑南区用自己的实践行动探索了其深刻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产业规模的壮大,更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以智能制造领衔的一流产业集群,真正体现了科技赋能新旧动能转换的高质量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两年翻一番,一批具有国家战略的重大研发平台争相落地,创新引擎再度升级。

高质量发展,是争做深化改革的“试验场”,是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坚决当好“店小二”服务企业,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百姓。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浑南区委书记、沈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单义表示,明年全区要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开放创新、民生保障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落实落地。“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我区承担的国家战略和全省、全市大局,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沈阳开放创新主阵地。”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沈阳,就始终处在沈阳改革发展前沿的浑南区而言,无论展、还是支撑沈阳发展,浑南区都勇敢地冲上了最前线、走在前列。”

IC装备产业综合实力

位列全国三甲

“目前市场上最新款的每一部苹果手机、华为手机,都有用我们芯源公司的设备封装出来的芯片,包括前置摄像头、指纹识别器件等。”作为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沈阳高新区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半导体光刻设备上市“第一股”。

作为集聚了沈阳芯源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的沈阳高新区,位列IC装备产业综合实力全国三甲。不仅如此,在生物医药和健康医疗产业,园区内的东软医疗是全国最大的数字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提供商;兴齐眼药拥有抗菌药、角膜修复药、手术用药等八大系列十五个重点产品。较高的投资热度背后体现的是浑南区政府坚持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的信心。

发挥龙头产业带动作用

形成一流产业聚集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浑南区认真研究国际国内相关产业及产业园区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强产业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完成《沈阳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纲要》和8个细分产业规划,出台《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加快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体育休闲四个主导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全区发展方向、产业定位、扶持政策更加明晰,高新区制造高地、创新源头和技术中枢特征愈发凸显。同时,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实施“初创—瞪羚—独角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厚植高新技术企业土壤。

不仅如此,浑南还注重发挥新松机器人、沈飞民机等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下延伸、横向整合、侧向带动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一批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一流的产业聚集区。通过组织策划主题招商、品牌展会等交流活动,切实提高高新区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全力打造沈阳开放创新主阵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焦科创政策体系和运营模式创新,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充分释放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省级瞪羚企业全省高新区第一

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后盾是区政府坚持打造开放创新主阵地的决心。近年来,浑南区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家战略的重大研发平台。其中,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是中科院首批建设的七个“国字号”创新中心之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我国首批建设的6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之一;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是“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15个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国内机器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中心。

强大的创新活力、强有力的科技金融支撑,以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举办,让沈阳高新区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近两年,沈阳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两年连续上升了7个位次。全区今年新增市场主体1.4万户,全区各类市场主体达到5.9万户。高新技术企业两年翻了一番增长量全市第一;省级瞪羚企业全省高新区第一。

打造开放创新的

“桥头堡”和“排头兵”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上强调,开发区必须成为开放创新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通报部署的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大部分跟浑南区有关,在全市开放创新发展中,浑南区使命艰巨、责任重大。

为此,浑南区全面推动基础创新能力提升,扎实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建设,加快中科院中青年科学家创新基地、中国青年创业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吸引一批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发展前景的创业团队及项目落户。

同时,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全渠道开通,拓宽进入国际市场路径,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继续加强对口合作,以北京、上海、江浙、广东等地区为重点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项目,提升京沈对口合作水平,全力激活开放发展新引擎。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首要位置,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浑南区而言,深化改革是我们解决问题、激发潜力、释放活力的关键所在。”

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每年提供5亿元扶持资金

开发创新的环境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来扶持。今年,浑南区以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目标,从企业培育、招商引资、科技生态、对外开放、人才引培五个方面共性政策需求,制定出台了《沈阳高新区产业政策20条》,涵盖了企业从落地、建设、投产、成长、壮大等全生命周期,覆盖了创新主体全门类。

从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到鼓励科技企业到高新区发展;从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到支持人才服务机构发展,每年计划安排5亿元左右的产业扶持资金。就在10月29日,高新区就拿出资金奖励了316家企业、445个项目,奖励金额达8420万元。

建立“项目管家”体系

从被动坐等到主动延伸服务

有了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浑南又着力营造有速度、有温度、有强度、有高度的营商环境,打造诚信守法、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

位于浑南区全运路与智慧四街交汇处的沈阳全运万达广场,已于12月20日正式开业。在筹建过程中,商场需要在开业前为267家入驻商户办理营业执照,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作为“项目管家”的沈阳高新区企业服务办公室的协调帮助下,原本需要半个月左右才能办下来的工商手续,最快有商户三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今年建立的“项目管家”体系,为全区19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194个5000万以上项目配备了“项目管家”,这些“管家”不仅帮助项目完成各项审批手续,还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了从过去的被动坐等审批到主动延伸服务的转变。

通过项目管家的工作机制,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了更精准的服务,推动浑南区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从而吸引了更多优秀企业和项目落户到浑南区来,从而加快浑南区打造产城融合和开放创新主阵地的步伐。

【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做好城市治理,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是我们夯实产业根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根本途径。

融合高新区、自贸区服务

发挥“1+1>2”的叠加效应

12月2日,沈阳高新区、自贸区沈阳片区企业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行,此举是沈阳高新区和自贸区沈阳片区一体化协同发展以后,对域内企业一次全面的政务服务升级,将有力提升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融合优势,发挥“1+1>2”的叠加效应。

涉企服务窗口搬迁合并及全面整合,其背后逻辑是两区合署办公真正形成了合力。政府机构得到精简,行政资源集约运作。接下来,两区将加强一体化深度融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打响沈阳高新区、浑南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团体赛”的发令枪。

优化空间布局

释放辐射、带动、示范效应

产业因城而强,城市因产而兴。在城市规划上,浑南区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充分释放城市辐射、带动、示范效应。在城市建设上,该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强化生态建设,提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同时,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做精做细传统农业,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不断提升农民收入。

民生实事始终是浑南区政府关心的大事。在做好民生实事上,浑南区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推进平安浑南、智慧浑南建设,筹划、建设“十里画廊”“梦幻冰场”等民生项目,繁荣浑南夜文化、夜经济,不断满足群众的新期待。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浑南区的梦想篇章已经展开。计划到2020年底,三大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步伐,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5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5%。到2035年,浑南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沈阳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通讯员 张鹰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