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12时19分迎来“冬至”。我国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的。那么,“冬至大如年”这种说法有何依据?古往今来又有何习俗?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3000年前,周公姬旦以“土圭法”测得“日影”最长和最短的日子,即现在的冬至日和夏至日,并将“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一年的开始。因此在周秦时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到了冬至才过新年,以每年冬至为一年的元旦。“从这个意义上说,冬至就是曾经的年,或冬至‘曾经就是年’了。”罗澍伟说。
罗澍伟进一步介绍说,从汉代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正式将正月和冬至分开,冬至由此成为“冬节”“至节”,官府也有一套隆重的祝贺仪式,叫“贺冬”。《汉书》中记载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阴气盛极而衰,而阳气渐长,此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是个吉日,应该庆贺。
到了宋代,冬至被定为“法定节日”,例行放假。宋代童谣说:“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汤圆。老师不放假,学生不把钱。”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拜冬”。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朝廷大朝会,庆祝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明清时代,冬至依旧长盛不衰,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说。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帝京景物略》就记载了人们庆祝冬至时的盛况:“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可见,古人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与元旦相差无几。
罗澍伟表示,时至今日,有些地方还流传着“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的谚语。冬至这一天,我国北方地区有吃馄饨、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汤圆、吃冬至米团和吃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还要在冬至当天祭天、祭祖和扫墓。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