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昕平
《黑猫叫醒我》的主人公“于豆腐”,人如其名,是一个“胆子小,性格软”的小女孩,与“邻居家的孩子”相比一无是处。妈妈在不征得于豆腐同意的情况下,将于豆腐养了一年多的小仓鼠“梭梭”送了人。
情感上缺乏尊重的冷暴力触发了小女孩的反抗心,一个念头在她脑子里“滋滋作响”:“如果有一天,我也像梭梭一样,从妈妈身边无缘无故地消失,她会是什么感觉?”中国古人对“人本主义”有着简洁清晰的阐释,正是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子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家长以培养“理想态”的孩子为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孩子指手画脚。常笑予在《后记》中提到,促动她投入创作的重要动因,是希望达成亲子间的“共情”。
作家假想了人类扯断了血缘的扭结,进入基因乱序时代,孩子不是被动地成为某对父母的孩子,而是完全的当家做主,按着自己的意愿,到父母领养公司“领养”父母。作品初看诙谐幽默,实则暗藏深意。角色互换,乾坤颠倒,孩子要承担对父母的批评教育,培养管理,父母则缺乏自律,状况百出。于豆腐看似比其他同学幸运,第一次选择了“个性定制”模式,按照自己的要求挑选了一对完美父母。可于豆腐逐渐发现他们竟然不是人类,而是按需制造、按程序行事、情感冷漠的机器人。于豆腐愤然“退货”,重新按照“基因匹配”挑选了父母,但是他们和自己实在是太像了,懒散、胆小、笨拙,后来还双双离家出走。作品以荒诞的角色互换,达成如作家所说的滑稽镜像,映射出亲子间习以为常的交互模式下理解与尊重的缺失。
《黑猫叫醒我》中,孩子寻找“完美父母”的设定值得玩味。完美是一种理想,现实中是否会存在完美之人?这种完美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界定的?如果设定了完美,父母或是孩子自己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完美之人从“标准”的角度胜出,但反要失去人之为人的某些未必称之为好但无比美妙的东西,作品中,常笑予既擅于暴露矛盾又努力化解矛盾。尾声处,一对对父母与孩子在努力中走向温暖的和解,诚如常笑予所说,“探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父母和孩子共情的可能性和可达成的让步。”
作者
简介
崔昕平:儿童文学博士。太原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首届签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