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斌带领学生成立了“工大方物”设计工作室,致力于打造辽宁老工业基地产品外观设计,用设计讲述沈阳故事、传递沈阳文化。采访对象供图
于学斌和团队面向沈阳市中小学开展了几十场各类创新讲座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采访对象供图
创业·人物
“方物”即方土之物,意思是当地特有的东西。沈阳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专业老师于学斌带领来自本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学、营销学等多个院系的学生成立了“工大方物”设计工作室,致力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指导,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将专业所学服务社会、挖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元素,用设计讲述沈阳故事、用创新传承辽沈文化。
作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指导教师,于学斌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教学、创新设计实践以及创新设计科普工作。TRIZ发明创新协会成立的目的,主要是推广普及创新方法,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带领学生进行中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指导,辽西贫困地区设计扶贫等。
“TRIZ是一个社会公认的创新方法,在这个方法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有方向、有效率的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于学斌表示,目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团队的“文创”小组已经研发了以“工大首饰”为代表的多种文创产品,“像我们印有工大LOGO的手工香皂、3D打印的小夜灯、图书馆图案的梳子等,都是综合了学校景观进行的文创开发。”
将老校徽融入首饰设计
今年春天,在沈阳工业大学即将迎来建校70周年的背景下,于学斌带领团队的学生们成立了“工大方物”设计工作室,设计了一系列体现学校历史的首饰,包括耳环、项链、手链等。“我们学校一直在倡导‘家文化’,而‘家’不仅体现在科学管理、人性化服务等方面,还应体现具象化的校园文化上。”
于学斌和学生们以工大的老校徽为元素,代表“工大”的字母“GD”为主构成的老校区标志是整个设计的灵魂所在,代表了曾经的那段时间、那段空间以及时空下那一群正当时候的人。“之所以取名‘方物’除了代表这是工大特有的东西之外,还有不可方物、不可相比的意思,凸显设计的独一无二。”
于学斌表示,这些设计承载着学校的故事、学校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连接着人,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学校的“家文化”。从文化创意到文化创新,从艺术品到文创商品的递进,根据校园文化设计的“工大方物”首饰,打造了工大人心中的文化胎记,唤起了师生对工大70年的记忆,增加了工大70年学子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传递和传扬工大的精神图腾。
打造沈阳老物件文创
未来,工作室不仅将目光聚集在工业大学校内,还将设计理念放在了沈阳人的记忆里。“其实,在老沈阳人的记忆里,很多老物件都有它独特的意义。”于学斌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像过去随处可见的烟囱现在已经所剩无几,虽然这是改善环境的必要,但对于老一代沈阳人来说,烟囱也是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烟囱形状的咖啡机,机床样式的文创产品,将那些讲述老沈阳故事的老物件通过新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物品留住那段回忆。”
对接中小学科技社团 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
其实,团队不仅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创新设计服务,还致力于青少年创客精神的培养。日前,于学斌就带领他的学生们走进了文化路小学,为孩子们进行3D打印创意科技实践活动指导,让孩子们更早地了解到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设计。
“创新思维不是上了大学才具备的,而是应该从小学就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让孩子尽早地接触创新设计,能够有助于他们培养创新思维,开阔思路和眼界。”几年间,于学斌和同学们已经面向沈阳市12所中小学开展了几十场各类创新讲座、科技活动辅导,开展了“小小创客活动周”、青少年3D打印创意大赛等活动,为沈阳青少年创客素质的培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针对辽西贫困地区开展设计扶贫
目前,于学斌还挂职于江苏省第十二批科技镇长团,在工作中他发现很多农产品都急需设计团队进行价值重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于是,他回到学校就组建了学生团队,计划年底走进辽西贫困地区开展设计扶贫,以农机产品设计、农产品外观设计、农产品品牌推广、乡村风貌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再造活化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我们朝阳的大枣虽然口感、营养价值都不错,但是相比新疆的和田大枣,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就差了很多,”于学斌说,“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创新的包装、推广等方式,增加朝阳大枣的附加值,让这些农产品迸发更大的活力。”
于学斌希望通过学校相关专业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对现有贫困地区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从而激活传统资源的开发。通过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运用,搭建起新的生产消费系统,以实现生活方式构建和文化塑造,激活当地文化的内生动力。
大学生创业应关注公益
作为一名多年来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与创新设计科普工作的老师,于学斌建议大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通过多参加科技竞赛类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科研探索能力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企业在招聘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格外重视,创新的前提首先就是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如果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项目和竞赛首先就是反映了这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能够在比赛中获奖,更是反映出了这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企业青睐的就是这种既具备创新精神又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招聘一个‘能干活’的人。”
与此同时,对于目前很多大学生创业的误区,于学斌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创业过于注重金钱、功利性,总是把挣钱当做自己的第一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大学生在创业之初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这件事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好的变化,能有什么公益性的效果,而不是单纯的只想着赚钱,在公益性创业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