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
“我无法回到过去,过去的一切都是障碍,可是它侵入我的记忆,将一座城,又一座城呼唤在我眼前,我不得不面对,并与你生活在其中。”《罗马》开篇,是这样一段楔子。似是其中女主角燕燕的独白,又似另一位女主角露露的。
那一座城是重庆。那一座城是罗马。它是虚构的,也是现实中的。它是记忆的,也是理想中的。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诗人、首位意大利“罗马文学奖”华人获得者虹影,花费4年时间写作,将这一切汇集成了《罗马》。
为什么是《罗马》?面对记者的提问,虹影说:“我是一个永远相信美好的人,负面的东西难在身体内生存,罗马之美,滋养正能量,让我心情愉悦。这最令我所爱。真的,罗马就像一面神奇的镜子,让我迷失后总能找到自己,它传递给我的信息是,有一天我会在这儿住很久很久,久过我的生命。”
她觉得罗马人就好像重庆人
1962年,虹影出生于重庆南岸,在那里度过了饥饿而艰难的童年。18岁时获知自己私生子的身份,便选择了出走。从重庆走向北京、上海,在行走中品味人间百态,开启创作之旅。19岁,她开始写诗;26岁,开始发表小说。
在虹影的小说中,总有着她个人复杂的家庭出身和磋磨的成长背景的影子,但虹影却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在国内漂泊多年后,虹影又用十多年的时间来体会西方的文明。这些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创作,她写故土也写海外,写过去也写未来,时而笔触沉毅如《饥饿的女儿》,时而又叙述细腻似《K-英国情人》。她用超凡的想象力,艺术化地描写出性与爱的故事。
新书《罗马》,由小说和散文两部分构成。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罗马的五天半的故事,两个同样出生于重庆南岸贫民窟、却未曾相识的女孩——燕燕和露露各自逃离原乡,走到国际大都市北京,走向罗马,追寻真正的爱与自我的故事。
散文部分是虹影个人真实的人生体验,包括感情、事业、奇遇等。在罗马居住的这段日子,点燃了她想要描写女性内在世界中孤独的灵感。而对异国文化的兴趣,令虹影与意大利、与罗马有了更深层的连接。
新书命名《罗马》曾令许多人不解。有朋友建议虹影把书名改为类似《罗马五天半》或者《去罗马的女人》,虹影笑着说:“是《罗马》,就是《罗马》。‘罗马’本身就够了。”
虹影说自己去过全世界很多城市,对那些城市的文化、历史背景特别感兴趣。但那些城市却并没有真正抓住她的心,对罗马则是一直特别向往。因为她对它的神秘,对费里尼,对意大利电影非常感兴趣。但最关键的是在2005年,虹影去领罗马文学奖前后,“它就像一个神秘的手指,扭转了我的写作和生活,让我看到另外一种可能性。罗马扮演了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使我一步步发生了很大变化”。
虹影在散文《罗马六章:往事随风飘来》中写道,对于一个外来者说,当你融入这座城市,虽然文化背景和信仰都不同,但要不了多久,你所有的观念都得重组,罗马的多元,并不是宽容的,外来人的恐惧和担忧,会加重,但罗马可重塑自我,你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生命可以在这儿重新开始。
在长江边上长大的虹影,觉得罗马人就好像重庆人。“那些懂得罗马和生活在此的罗马人,做生意那么精明算计;做艺术家,那么唯美、充满诗意;做哲学家,那么智慧善辩;做作家那么会讲故事,不可一世;做朋友时,是亲人;做敌人时,就是黑手党,要你的命。罗马人好像重庆人,尽管重庆人的艺术感觉差点,却不缺诗意。”
写完《罗马》的小说后,虹影认识了超模何穗,并邀请她作序。何穗看过虹影的书稿后问她:“感觉你已被爱治愈了,那你写这本书的缘由呢?”
虹影回:“是的,很幸运。我的写作从记忆出发,带有家族性和对女性身份受伤害的耻辱,以及对这个社会既暴力又温柔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