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270余件史料重现烽火岁月

辽沈晚报 2019年12月08日

天桥沟抗联密营遗址。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供图

11月28日,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在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开馆。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尘封的图片、一段段罕见的史料,展现了杨靖宇将军的用兵谋略和抗联将士们的机智果敢,再现了东北抗日联军那段奋起抵抗侵略、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

杨靖宇曾率队“六进六出”天桥沟

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天桥沟地区。70多年前,在天桥沟深山老林里,涌现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这支队伍的领导人就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在杨靖宇将军生前宿营的地方,竖立了一尊将军的塑像。

据资料记载,天桥沟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部宿营地旧址之一。从1934年7月开始,杨靖宇先后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师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部、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部和抗联一军一师等部队“六进六出”天桥沟一带,创建密营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

1934年7月,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的杨靖宇将军率领所部400余人进驻天桥沟地区,并在此地开创了抗日游击区。不久,独立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7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部即设在这里,天桥沟因此成为当时抗联一军的指挥中枢。

为什么会选择在天桥沟呢?史料显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天桥沟地带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原因之一,一方面是当地群众有着抗日御侮的优良传统。尽管天桥沟地区地处深山老林,但“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期间,天桥沟一带就是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经常出没的地方。当地群众揭竿而起,积极响应义勇军的抗日斗争,或参军参战,或提供援助。

另一方面,与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将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杨靖宇将军率先垂范,亲自做发动群众的工作。1935年11月中旬,杨靖宇率部驻扎在双山子村扒头子堡内,发动战士们访贫问苦,还亲自为贫苦农民隋大爷家修理破旧门窗。位于天桥沟地区大黑沟的抗联一军野战医院,不仅救治抗联将士,也为当地百姓送医送药,排忧解难。加之抗联队伍纪律严明,买卖公平,为了避免百姓吃亏,在购买军需物品时甚至用银元支付,深得百姓信赖和赞誉。

日伪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是抗联一军军部设在天桥沟的主要原因之一。杨靖宇在天桥沟地区活动期间,经常率领部队突袭日伪军,转战于宽甸、凤城、本溪、桓仁、清原等广大地区,开展积极的抗日游击战。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条件下,在熟知敌情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敌人统治薄弱地区作为固定落脚点。天桥沟由于当地人烟稀少,日伪当局的兵力和警力主要集中在县城。天桥沟地区距周边县城距离较远,如宽甸、凤城、本溪、桓仁等4个县城,距该地均有100公里左右,且道路崎岖难行。特别是天桥沟地区位于宽甸、本溪、桓仁三县交界地带,被称为“三不管”地区。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之所以在天桥沟地区坚持斗争达4年左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日伪当局鞭长莫及,无力对该地区进行彻底“扫荡”。

山峦起伏天然屏障 密营可驻500人以上

良好的地理位置,是抗联一军军部设在天桥沟的首要原因。

天桥沟位于今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北原始森林地区,西北与本溪毗邻,西南与凤城搭界,北与桓仁接壤,东与宽甸及鸭绿江相望。方圆数百里山峦起伏,河溪密布,沟叉纵横,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说,天桥沟独特的地势和崇山峻岭,就是一道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它们为抗联一军将士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游击战场。

春夏之交,浓荫蔽天,当地百姓称之为“封山”,便于隐蔽,且山中无路,交通不便。在天桥沟地区,至今仍能辨识多条抗联小路,其中最著名的是通往抗联密营的一条小路。横亘数道绝壁,外人以为无路可行,实则在两道绝壁之间隐藏着一条东西走向的缝隙,窄处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是抗联将士遭遇紧急情况时使用的秘密小路。

冬季气候寒冷,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但抗联武装采用当地农民和猎户的生活经验,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军营,并修建多处密营如地窝棚、地窨子等,以解决居住问题。

天桥沟密营是杨靖宇在南满地区指挥作战大本营之一。他和抗联一军军部在辽宁活动期间,曾数次在天桥沟密营宿营。1936年5月2日至7月4日期间,抗联一军军部和一师师部曾四度进出天桥沟密营,均说明天桥沟密营的重要性。

天桥沟抗联密营不仅十分隐秘,也具有相当的规模。抗联部队在天桥沟宿营,一次可安排入驻500人以上。仅1936年4月间,杨靖宇率军部直属部队和一军一师部队入驻天桥沟,就有500余人。

其中拥有辽宁地区“最大的密营”的山洞是一个自然石洞,洞口虽小,洞内可容纳四五百人。据《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辽宁史料长编》记载,该处当时曾贮存有够400人吃四个月的粮食。

本世纪初,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曾对当地现存抗联遗迹逐一勘察,发现抗联一军缴获的日军“三八”式步枪枪栓多个,已锈蚀严重,还有抗联将士们使用的木桌、木凳和铁锅、瓷碗等物品,说明抗联一军天桥沟军部密营没有遭到日伪军的毁坏。

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名誉馆长、辽宁社会科学院原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卢骅介绍说:“目前尚无法知道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一军在天桥沟地区建立了多少座密营,但天桥沟至今仍保留的6处遗迹,有3处是密营,由此推断天桥沟抗联密营至少在10处以上。由于历经数十年,天桥沟军部密营多半已损毁,所幸有的密营遗迹犹存。这对研究东北抗日联军游击战争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热土

东北抗日联军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最盛时期达11个军、4.5万人,游击区扩大到70多个县。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奋战14年,作战数万次,以自己伤亡3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歼灭日伪军22万人的辉煌战绩,并牵制了数十万日军,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天桥沟人民为了支援抗联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程斌负责建立的四平乡抗日民主政府,是我们党在辽东地区建立的较早的红色政权之一。

1936年4月26日,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一师师长程斌率部贸然攻打双山子伪警察署“崔家大院”,以及四平乡政府的抗日活动,引起日伪当局注意和嫉恨。8月,“日军派飞机轰炸四平乡政府所在地天桥沟一带,同时派重兵‘讨伐’,许多乡政府成员被捕,并施以酷刑。日军把四平乡房子全部烧光,把老百姓赶走,制造了一个无人区。至此,四平乡政府被迫解体”。

在四平乡政府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抗日军民并没有被吓倒。“1936年8月,杨靖宇率军部与教导团在双山子大茨沟荆云发家召开群众大会。接着,又相继在该地成立了5个反日会”,吸收了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为会员。这些反日会为抗联做了大量工作,譬如,三台子反日会“给抗联做了200多套棉衣、5双鞋。

1938年6月,由于时任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程斌叛变投敌,有关杨靖宇将军和抗联一军军部作战、宿营等重要机密,已被敌人获知,天桥沟军部没有继续使用的意义了。这是抗联一军天桥沟军部被放弃的直接原因。

多数实物、档案、照片等首次向外披露

天桥沟抗联遗址确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部的所在地,有6处抗联遗址可考,如“杨洞”、抗联野战医院、四平乡抗日民主政府、双山子抗联22位烈士墓等。其中,抗联一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将军居住的“杨洞”,即是抗联一军军部所在地。

近年来,当地有关方面在做好天桥沟地区抗联第一军军部密营遗址保护工作基础上,邀请党史专家开展研究工作,面向社会征集相关历史遗物和历史资料,筹建了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约600平方米的展陈区域内,共展出相关史料270余件,其中实物155件。以“天桥烽火 一军奇兵”“依托天桥 密营整军”等六个部分,再现了抗联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及其战友们当年战斗和生活的史迹。

天桥沟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的一大特色,就是本馆展示的多数实物、历史档案、历史照片等等,是独家所有,是第一次对外界披露,具有很高的展示价值和研究价值。

卢骅介绍说:“陈列馆展出的实物、历史档案、历史照片等多数是首次对外披露,陈列内容以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突出可靠性和学术性。”

馆内一件日文的油印件,系当年日本关东军炮制的伪满洲国《军队内务规则草案》,该文件为日文,油印件(原件)。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期间,为了逃避战争罪责,日伪军开始大量销毁各种文件档案及其他实物等罪证,类似《军队内务规则草案》的日本关东军文件档案,极为少见,成为又一件日本侵华罪证。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说,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坚持抗战14年,丰碑永存;陈列馆内的史料对于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参与陈列馆筹建的当地企业界人士李殿文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联精神。

天桥沟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平台,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目前,天桥沟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已被辽宁省委组织部列为全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之一,被毛丰美干部学校列为实景课堂教学点。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王冠楠